香港4個現代話劇團將於9月3日至26日到訪列治文,參與第二屆加藝太平洋話劇節 (Gateway Theatre Pacific Festival)演出。壓軸戲《相約星期二》將由香港戲劇大師鍾景輝擔綱,探討家庭、死亡、愛等人生主題。
打頭陣演出的戲劇《樓城》,演出地點選擇在加藝劇院(Gateway Theatre)門口的戶外廣場,完全免費向公眾開放。該劇再現了香港建築及城市規劃人士對於香港市民的生活於不同居住環境的看法。
第二場《女煮人》是一部浪漫輕喜劇,女主角將在舞臺上真實展現廚藝,並與觀眾進行互動。對於喜歡中餐的觀眾,可以在輕松的氣氛中領略廚藝的樂趣。而第三場《聊Dry男》則是首個獨腳舞台劇。
加藝太平洋話劇節監製何詩韻周一表示,《相約星期二》是今屆話劇節的重頭戲,是一部探討原諒、家庭、死亡、人生,以及愛等眾多主題的戲劇。劇本改編自美國作家艾爾邦(Mitch Alborn)的自傳小說《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故事主角是個體育記者,他逢周二就去探望一位患上肌肉萎縮症的大學教授,同他探討人生。由香港戲劇大師鍾景輝飾演大學教授。
藝術總監施崇梵(Jovanni Sy)告訴我,去年的首屆太平洋話劇節僅 10天,就有近2000名觀眾前來觀看。今年的藝術節時間跨度近1個月,相信會有更多觀眾參加。他認為當代劇團的形式,容易被接受,加上有英文字幕,會有英文觀眾前來觀看。
列市議員區澤光告訴我,列市支持多元文化的表演。他希望看到列治文舉辦不同語言文化的活動,並且彼此之間有交流。他表示,該活動除了有中文觀眾,還會吸引英文的觀眾前來觀看。
話劇節除了首場免費外,其它演出都在劇院內,門票即日起開始銷售,成人套票是60元,觀眾可上加藝劇院網站 gatewaytheatre.com 查詢詳細時間表及門票訊息。… Read the rest
香港4個現代話劇團將於9月3日至26日到訪列治文,參與第二屆加藝太平洋話劇節 (Gateway Theatre Pacific Festival)演出。壓軸戲《相約星期二》將由香港戲劇大師鍾景輝擔綱,探討家庭、死亡、愛等人生主題。
打頭陣演出的戲劇《樓城》,演出地點選擇在加藝劇院(Gateway Theatre)門口的戶外廣場,完全免費向公眾開放。該劇再現了香港建築及城市規劃人士對於香港市民的生活於不同居住環境的看法。
第二場《女煮人》是一部浪漫輕喜劇,女主角將在舞臺上真實展現廚藝,並與觀眾進行互動。對於喜歡中餐的觀眾,可以在輕松的氣氛中領略廚藝的樂趣。而第三場《聊Dry男》則是首個獨腳舞台劇。
加藝太平洋話劇節監製何詩韻周一表示,《相約星期二》是今屆話劇節的重頭戲,是一部探討原諒、家庭、死亡、人生,以及愛等眾多主題的戲劇。劇本改編自美國作家艾爾邦(Mitch Alborn)的自傳小說《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故事主角是個體育記者,他逢周二就去探望一位患上肌肉萎縮症的大學教授,同他探討人生。由香港戲劇大師鍾景輝飾演大學教授。
藝術總監施崇梵(Jovanni Sy)告訴我,去年的首屆太平洋話劇節僅 10天,就有近2000名觀眾前來觀看。今年的藝術節時間跨度近1個月,相信會有更多觀眾參加。他認為當代劇團的形式,容易被接受,加上有英文字幕,會有英文觀眾前來觀看。
列市議員區澤光告訴我,列市支持多元文化的表演。他希望看到列治文舉辦不同語言文化的活動,並且彼此之間有交流。他表示,該活動除了有中文觀眾,還會吸引英文的觀眾前來觀看。
話劇節除了首場免費外,其它演出都在劇院內,門票即日起開始銷售,成人套票是60元,觀眾可上加藝劇院網站 gatewaytheatre.com 查詢詳細時間表及門票訊息。… Read the rest
芭蕾舞,不在舞台上燈光下表演,而是在街邊跳,會是怎麽一種效果? 4月29日是世界舞蹈日(International Dance Day),溫哥華恰好是麗日當空。在市府大樓前面與大街之間的空地上,舉辦了一個別開生面的室外芭蕾舞表演。編舞老師表示,跳芭蕾舞一般都在室內,視為高雅藝術;但現在藝術更加開放了,不再束之高閣,把舞蹈帶到室外,與更多路人分享舞蹈之美,感覺很美好,舞蹈也有了新的意義。
現場的芭蕾舞表演者約30多個,都是來自溫哥華吳祖捷芭蕾舞學院(Goh Ballet Academy)的舞蹈學生,年齡介乎12至15歲之間。舞蹈者在市府大樓的空地上,分成4個小組,在花壇之間、樹影底下同時翩翩起舞,音樂節奏、舞姿與周圍的環境及晴朗的天空融為一體。舞者的笑容,與花叢相輝映,顯得很合拍。芭蕾舞,在舞台上顯得高雅難以企及,但在陽光底下,顯得可親近,自然清新。
溫市長羅品信(Gregor Robertson)等政府官員也到場喝彩。舞蹈吸引了不少路人駐足拍照。有數十個幼稚園的兒童也在老師帶領下前來觀看,有的小朋友禁不住跟著起舞。
負責編舞的老師、來自俄羅斯的舞蹈家杜卡伊夫(Adonis Daukaev)表示,這幾段舞蹈根據場地的特點而設計,在室外跳芭蕾舞有新意。
參與表演的華裔學生貝爾(Kiana Bell)才12歲,她從3歲開始就練芭蕾舞,她希望長大後成為專業的舞蹈家。她說學跳舞鍛煉了記憶力,對學習功課也有幫助。她的好友、15歲的學生吉布斯(Rachel Gibbs)首次在室外跳芭蕾,感到很興奮。
該次舞蹈由吳祖捷芭蕾舞學院的負責人吳振紅監製。世界舞蹈日始於1982年,由世界舞蹈委員會發起,目標是增加公眾對舞蹈重要性的關注,呼籲各國政府在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中,為舞蹈學習提供更多空間。… Read the rest
芭蕾舞,不在舞台上燈光下表演,而是在街邊跳,會是怎麽一種效果? 4月29日是世界舞蹈日(International Dance Day),溫哥華恰好是麗日當空。在市府大樓前面與大街之間的空地上,舉辦了一個別開生面的室外芭蕾舞表演。編舞老師表示,跳芭蕾舞一般都在室內,視為高雅藝術;但現在藝術更加開放了,不再束之高閣,把舞蹈帶到室外,與更多路人分享舞蹈之美,感覺很美好,舞蹈也有了新的意義。
現場的芭蕾舞表演者約30多個,都是來自溫哥華吳祖捷芭蕾舞學院(Goh Ballet Academy)的舞蹈學生,年齡介乎12至15歲之間。舞蹈者在市府大樓的空地上,分成4個小組,在花壇之間、樹影底下同時翩翩起舞,音樂節奏、舞姿與周圍的環境及晴朗的天空融為一體。舞者的笑容,與花叢相輝映,顯得很合拍。芭蕾舞,在舞台上顯得高雅難以企及,但在陽光底下,顯得可親近,自然清新。
溫市長羅品信(Gregor Robertson)等政府官員也到場喝彩。舞蹈吸引了不少路人駐足拍照。有數十個幼稚園的兒童也在老師帶領下前來觀看,有的小朋友禁不住跟著起舞。
負責編舞的老師、來自俄羅斯的舞蹈家杜卡伊夫(Adonis Daukaev)表示,這幾段舞蹈根據場地的特點而設計,在室外跳芭蕾舞有新意。
參與表演的華裔學生貝爾(Kiana Bell)才12歲,她從3歲開始就練芭蕾舞,她希望長大後成為專業的舞蹈家。她說學跳舞鍛煉了記憶力,對學習功課也有幫助。她的好友、15歲的學生吉布斯(Rachel Gibbs)首次在室外跳芭蕾,感到很興奮。
該次舞蹈由吳祖捷芭蕾舞學院的負責人吳振紅監製。世界舞蹈日始於1982年,由世界舞蹈委員會發起,目標是增加公眾對舞蹈重要性的關注,呼籲各國政府在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中,為舞蹈學習提供更多空間。… Read the rest
卑詩省視覺藝術的最高榮譽獎「奧戴恩視覺藝術終身成就獎」(Audain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 in the Visual Arts,簡稱奧戴恩獎)周三晚上在位於溫市中心漢比街(Hornby St.)800號的卑詩高等法院大廳(Great Hall)舉行。獲獎者是活躍於溫哥華的藝術家莫里斯(Michael Morris),他鼓勵藝術家進行集體創作等方面的貢獻受到肯定。
莫里斯1942年出生於英格蘭,4歲後移居加拿大。作品涉及油畫、攝影、影像和行為藝術等方面。主辦此次頒獎儀式的溫哥華美術館負責人介紹,莫里斯對於加拿大視覺藝術的貢獻很多,其中包括他在60年代創作的布面丙烯畫系列作品「沒有東西的問題」(The Problem of Nothing)。這個系列的畫面內容是一些柵欄形狀的圖案,這些平行的線條象徵不同的藝術家之間的集體創作,藝術家之間不分主次,共同分享創意的快樂,區別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排它性的個體成就追求。
莫里斯同時也是策展人。從60年代開始,他在溫哥華創辦了首個藝術家自行管理(artist-run)的藝術中心「西線」(Western Front),鼓勵藝術家進行集體創作。莫里斯因為身在威尼斯,未能出席頒獎典禮,由朋友代為領獎。現場約有250個嘉賓和觀眾參加此次活動。
除了奧戴恩獎外,昨晚還頒發了「夏伯特視覺藝術獎」(VIVA Award),由夏伯特基金會(The Jack and Doris Shadbolt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設立的獎項,今年頒給藝術家Elizabeth Zvonar,她關於女性身體的作品獲得認同。此外,獎勵美術館策展人的獎項2015 Balkind Prize,今年的得主是Cate Rimmer,她是Charles Scott Gallery的策展人。
奧戴恩獎創建於2004年,每年舉行一次,由溫哥華的慈善家兼富商奧德恩(Michael Audain)資助設立,由溫哥華美術館主辦,獎勵卑詩省的傑出藝術家。參加此次頒獎儀式的有奧德恩本人、溫哥華另一位出名的慈善家 頒獎儀式向公眾免費開放。觀眾可到現場參觀卑詩省藝術界及文化界的名人聚會。… Read the rest
卑詩省視覺藝術的最高榮譽獎「奧戴恩視覺藝術終身成就獎」(Audain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 in the Visual Arts,簡稱奧戴恩獎)周三晚上在位於溫市中心漢比街(Hornby St.)800號的卑詩高等法院大廳(Great Hall)舉行。獲獎者是活躍於溫哥華的藝術家莫里斯(Michael Morris),他鼓勵藝術家進行集體創作等方面的貢獻受到肯定。
莫里斯1942年出生於英格蘭,4歲後移居加拿大。作品涉及油畫、攝影、影像和行為藝術等方面。主辦此次頒獎儀式的溫哥華美術館負責人介紹,莫里斯對於加拿大視覺藝術的貢獻很多,其中包括他在60年代創作的布面丙烯畫系列作品「沒有東西的問題」(The Problem of Nothing)。這個系列的畫面內容是一些柵欄形狀的圖案,這些平行的線條象徵不同的藝術家之間的集體創作,藝術家之間不分主次,共同分享創意的快樂,區別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排它性的個體成就追求。
莫里斯同時也是策展人。從60年代開始,他在溫哥華創辦了首個藝術家自行管理(artist-run)的藝術中心「西線」(Western Front),鼓勵藝術家進行集體創作。莫里斯因為身在威尼斯,未能出席頒獎典禮,由朋友代為領獎。現場約有250個嘉賓和觀眾參加此次活動。
除了奧戴恩獎外,昨晚還頒發了「夏伯特視覺藝術獎」(VIVA Award),由夏伯特基金會(The Jack and Doris Shadbolt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設立的獎項,今年頒給藝術家Elizabeth Zvonar,她關於女性身體的作品獲得認同。此外,獎勵美術館策展人的獎項2015 Balkind Prize,今年的得主是Cate Rimmer,她是Charles Scott Gallery的策展人。
奧戴恩獎創建於2004年,每年舉行一次,由溫哥華的慈善家兼富商奧德恩(Michael Audain)資助設立,由溫哥華美術館主辦,獎勵卑詩省的傑出藝術家。參加此次頒獎儀式的有奧德恩本人、溫哥華另一位出名的慈善家 頒獎儀式向公眾免費開放。觀眾可到現場參觀卑詩省藝術界及文化界的名人聚會。… Read the rest
DOXA紀錄片電影節於4月30日至5月10日在溫哥華舉行,上映80部來自世界各地的紀錄片。電影節在於3月26日有一個預演開幕酒會,是在East 8th Ave的Hootsuite舉行,用一個多小時將80部片剪輯在一起,讓觀眾預覽所有的電影小片斷,讓人目不睱接。
電影節的項目總監(Director of Programming)Dorothy Woodend告訴我,電影節收到許多世界各地紀錄片的申請加入,經過挑選後選中這些影片。今年還特別邀請了兩們策展人,其中一位來自法國,他策劃展覽了幾部法國片,策展的主題是「法國人的法語」; 此外,電影節邀請在比利時工作的華裔獨立電影策展人張亞璇參與策劃,以魯迅的作品「野草」為主題,把4齣中國大陸紀錄片帶到溫市公映,彰顯製作者的人文關注焦點。
我在現場採訪的電影制片人中,包括一部電影The Yes Men Are Revolting。這是一部用惡作劇的形式、表現嚴肅主題的紀錄片。片中有兩個主角,通過假裝(impersonator)成為政治人物和其他社會角色,對政治經濟進行挖苦批判。比如,其中一位假裝成為美國商業部的官員,通過一批人的幫忙,召開一個假的新聞發布會,公眾都信以為真;直至會上有個真正的 商業部的官員在場揭穿他的「驢局」。他們的做法,在英文中叫作high profile prank,即高調的惡作劇,這有點像中國大陸流行一個詞彙「惡搞」,不同之處是高級的惡搞,這些惡作劇背後需要一幫人支持協調。這兩位演員的惡作劇都是 針對美國政府、大機構比如WTO,或有權勢的個人,比如布什,還有大公司,如石油公司。人們佩服他們的勇氣。
這兩位人物Andy Bichlaum 和 Mike Bonanno都是美國人。他們已經用這種方法出演了兩部電影The Yes Men (2003)和The Yes Men Fix the World (2009)。他們都是假裝成為他們要批評的對象,從講話的方式到動作,都做得很像。他們這樣做的合理性,寫在他們的聲明中:lies can expose truth,即謊言能夠道出真相。
這種做法並不少見,比如說Sacha Baron Cohen主演的喜劇電影Borat,他假裝成為來自中亞國家Kazastan的企業家,到美國,到處出醜。
電影的製片人之一(action producer)Sean Devlin告訴我,喜劇的形式能夠讓更多觀眾容易接受,這樣更容易達到效果。電影歷時六年時間,其中的人員生活發生很大變化,比如Andy Bichlaum結婚生了小孩,很難繼續出演這樣的角色,同時,因為他們的行動,惹怒了不少有權勢的人,被人告上法庭。所有這些,都出現在這部新片中。為別人帶來快樂的演員,自己卻付出很大的代價。Andy Bichlaum真正的工作是一家藝術大學的教授。
在中國片方面,第一部是中國當代藝術家曹斐2013年的電影作品《霾與霧》(Haze and Fog),該片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放映。該片借用中國人最關注的空氣污染字眼為標題,內容講述一些魔幻城市人物的離奇故事。放映時間為5月5 日下午3時45分,地點在溫市國際電影中心。
中國獨立電影製作人沈潔的作品《Karst Elegies》,以及李珞拍攝的《李文溫游東湖》,都講述城市開發造成的環境問題。放映時間為5月5日晚上8時45分和5月6日下午3時,地點在溫市電影資料館和國際電影中心。
中國電影人徐童的作品《挖眼睛》,則講述發生在內蒙古以賣唱維生的江湖藝人,因為與已婚女子私奔不成,而被人挖掉雙眼的悲慘故事。該片5月7日下午5時在國際電影中心放映。
成人票價是13元,公眾可登入http://www.doxafestival.ca,瀏覽紀錄片電影節詳情。… Read the rest
DOXA紀錄片電影節於4月30日至5月10日在溫哥華舉行,上映80部來自世界各地的紀錄片。電影節在於3月26日有一個預演開幕酒會,是在East 8th Ave的Hootsuite舉行,用一個多小時將80部片剪輯在一起,讓觀眾預覽所有的電影小片斷,讓人目不睱接。
電影節的項目總監(Director of Programming)Dorothy Woodend告訴我,電影節收到許多世界各地紀錄片的申請加入,經過挑選後選中這些影片。今年還特別邀請了兩們策展人,其中一位來自法國,他策劃展覽了幾部法國片,策展的主題是「法國人的法語」; 此外,電影節邀請在比利時工作的華裔獨立電影策展人張亞璇參與策劃,以魯迅的作品「野草」為主題,把4齣中國大陸紀錄片帶到溫市公映,彰顯製作者的人文關注焦點。
我在現場採訪的電影制片人中,包括一部電影The Yes Men Are Revolting。這是一部用惡作劇的形式、表現嚴肅主題的紀錄片。片中有兩個主角,通過假裝(impersonator)成為政治人物和其他社會角色,對政治經濟進行挖苦批判。比如,其中一位假裝成為美國商業部的官員,通過一批人的幫忙,召開一個假的新聞發布會,公眾都信以為真;直至會上有個真正的 商業部的官員在場揭穿他的「驢局」。他們的做法,在英文中叫作high profile prank,即高調的惡作劇,這有點像中國大陸流行一個詞彙「惡搞」,不同之處是高級的惡搞,這些惡作劇背後需要一幫人支持協調。這兩位演員的惡作劇都是 針對美國政府、大機構比如WTO,或有權勢的個人,比如布什,還有大公司,如石油公司。人們佩服他們的勇氣。
這兩位人物Andy Bichlaum 和 Mike Bonanno都是美國人。他們已經用這種方法出演了兩部電影The Yes Men (2003)和The Yes Men Fix the World (2009)。他們都是假裝成為他們要批評的對象,從講話的方式到動作,都做得很像。他們這樣做的合理性,寫在他們的聲明中:lies can expose truth,即謊言能夠道出真相。
這種做法並不少見,比如說Sacha Baron Cohen主演的喜劇電影Borat,他假裝成為來自中亞國家Kazastan的企業家,到美國,到處出醜。
電影的製片人之一(action producer)Sean Devlin告訴我,喜劇的形式能夠讓更多觀眾容易接受,這樣更容易達到效果。電影歷時六年時間,其中的人員生活發生很大變化,比如Andy Bichlaum結婚生了小孩,很難繼續出演這樣的角色,同時,因為他們的行動,惹怒了不少有權勢的人,被人告上法庭。所有這些,都出現在這部新片中。為別人帶來快樂的演員,自己卻付出很大的代價。Andy Bichlaum真正的工作是一家藝術大學的教授。
在中國片方面,第一部是中國當代藝術家曹斐2013年的電影作品《霾與霧》(Haze and Fog),該片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放映。該片借用中國人最關注的空氣污染字眼為標題,內容講述一些魔幻城市人物的離奇故事。放映時間為5月5 日下午3時45分,地點在溫市國際電影中心。
中國獨立電影製作人沈潔的作品《Karst Elegies》,以及李珞拍攝的《李文溫游東湖》,都講述城市開發造成的環境問題。放映時間為5月5日晚上8時45分和5月6日下午3時,地點在溫市電影資料館和國際電影中心。
中國電影人徐童的作品《挖眼睛》,則講述發生在內蒙古以賣唱維生的江湖藝人,因為與已婚女子私奔不成,而被人挖掉雙眼的悲慘故事。該片5月7日下午5時在國際電影中心放映。
成人票價是13元,公眾可登入http://www.doxafestival.ca,瀏覽紀錄片電影節詳情。… Read the rest
美國已故波普(POP)藝術大師安迪華荷(Andy Warhol)據稱是得到最多的國際藝術收藏家青睞的藝術家。他的夢露(Marilyn Monroe)照片為題材的絲网版畫作品、以及毛澤車照片的作品,從60、70年代至今廣為流偉。溫市中心耶魯鎮(Yaletown)的AI Projects藝術空間3月份展出了安迪華荷80多件作品。因為觀眾爆滿,主辦方決定從4月1日至28日繼續展出其作品。該展覽是10年來溫市最大的安迪華荷展覽。
展覽包括安迪華荷最出名的作品,譬如荷李活已故女星夢露照片為題材的絲网版畫作品,以及美國影星伊莉沙伯·泰萊(Elizabeth Taylor)為題材的作品。80件展品呈現出安迪華荷的創作歷程,從20世紀60年代他確立波普藝術的作品,至80年代中期他去世前的作品。
較少為人知、卻很有特色的作品,包括以原住民為題材的作品。
主辦此次展覽的是Maison Ai公司,主要負責人是一位年輕的女士弗雷澤(Gillian Fraser)及她的丈夫。他們創立的公司取名AI, 即是中文「愛」字的拼音。其丈夫則告訴我,這是他們第一次策劃的展覽。「我希望溫哥華的市民可以看到更多好的藝術,所以把安迪華荷還到這裏。」
弗雷澤則告訴我,展覽在3月份共有超過3萬人到場參觀,擠滿不算很大的藝術空間。有許多觀眾在展館外排起長隊,排隊的長度曾超過兩個街口。
展覽同時也銷售部分作品。弗雷澤表示在3月份已售部分作品,4月份又添部分新到作品。至于售價,她并不愿意透露,只是表示安迪華荷既適合有錢的收藏家,也適合普通觀眾參觀。
弗雷澤表示,華裔的觀眾有相當的數量。在藝術空間經常可以聽到有觀眾說普通話、廣府話和上海話。現場還備有中文資料供給華文觀眾。
安迪華荷被公認為美國波普藝術的開創者之一,60年代,他將廣告及流行文化的創作元素帶進美術館,掀起了波普藝術的潮流。所謂波普,即是流行的意思。
此次展覽的展品主要來自美國洛杉磯的Revolver Gallery畫廊,此外,安迪華荷視覺藝術基金會(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也提供了一部分作品。… Read the rest
美國已故波普(POP)藝術大師安迪華荷(Andy Warhol)據稱是得到最多的國際藝術收藏家青睞的藝術家。他的夢露(Marilyn Monroe)照片為題材的絲网版畫作品、以及毛澤車照片的作品,從60、70年代至今廣為流偉。溫市中心耶魯鎮(Yaletown)的AI Projects藝術空間3月份展出了安迪華荷80多件作品。因為觀眾爆滿,主辦方決定從4月1日至28日繼續展出其作品。該展覽是10年來溫市最大的安迪華荷展覽。
展覽包括安迪華荷最出名的作品,譬如荷李活已故女星夢露照片為題材的絲网版畫作品,以及美國影星伊莉沙伯·泰萊(Elizabeth Taylor)為題材的作品。80件展品呈現出安迪華荷的創作歷程,從20世紀60年代他確立波普藝術的作品,至80年代中期他去世前的作品。
較少為人知、卻很有特色的作品,包括以原住民為題材的作品。
主辦此次展覽的是Maison Ai公司,主要負責人是一位年輕的女士弗雷澤(Gillian Fraser)及她的丈夫。他們創立的公司取名AI, 即是中文「愛」字的拼音。其丈夫則告訴我,這是他們第一次策劃的展覽。「我希望溫哥華的市民可以看到更多好的藝術,所以把安迪華荷還到這裏。」
弗雷澤則告訴我,展覽在3月份共有超過3萬人到場參觀,擠滿不算很大的藝術空間。有許多觀眾在展館外排起長隊,排隊的長度曾超過兩個街口。
展覽同時也銷售部分作品。弗雷澤表示在3月份已售部分作品,4月份又添部分新到作品。至于售價,她并不愿意透露,只是表示安迪華荷既適合有錢的收藏家,也適合普通觀眾參觀。
弗雷澤表示,華裔的觀眾有相當的數量。在藝術空間經常可以聽到有觀眾說普通話、廣府話和上海話。現場還備有中文資料供給華文觀眾。
安迪華荷被公認為美國波普藝術的開創者之一,60年代,他將廣告及流行文化的創作元素帶進美術館,掀起了波普藝術的潮流。所謂波普,即是流行的意思。
此次展覽的展品主要來自美國洛杉磯的Revolver Gallery畫廊,此外,安迪華荷視覺藝術基金會(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也提供了一部分作品。… Read the rest
溫哥華的大部分的非贏利性藝術團體都面臨兩難的問題:因為經費不足,必需移居市中心以外的租金便宜區域;假如移離市中心,將面臨觀眾源不足的問題。沒有足夠經費,又要在市中心立足,如何辦?日前有幾個機構就以合租互助的方式,解決這個矛盾。
設於溫市中心,由4個非牟利藝術團體合辦的「標竿750」(Post at 750)藝術中心,於3月31日正式啟用。標竿750藝術中心位於溫市咸美頓街(Hamilton St.)750號,在溫市女王劇院(Queen Elizabeth Theatre)南面,鄰近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大樓。未來的溫哥華美術館(VAG)新址,也在附近,是絕好的位置。
標竿750藝術中心面積8,500平方呎,設有2個多功能演藝廳,4間半開放辦公室和會議室等。其中一個小型辦公室可供其他藝術團體租用,將為溫市藝術社區服務。
4家團體都來自表演藝術及影視音樂方面,由PuSh國際藝術節(PuSh Inter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 和Touchstone劇院(Touchstone Theatre)牽頭,投資180萬元,以合作方式組建標竿750藝術中心。費用除來自省府及聯邦政府資助外,各家團體通過各自努力獲得籌款。
PuSh國際藝術節總經理Roxanne Duncan表示,許多藝術團體面臨經費不足壓力,加上溫市中心租金貴,難以生存。這種合作方式使到藝術團體可共享資源,通過集體的力量來維持運作,為觀眾提供欣賞藝術機會。這種做法在魁省滿地可較普遍,但本地不多這類例子。
PuSh國際藝術節去年曾邀請台灣劇團來溫演出莎士比亞(Shakespeare)名劇《李爾王》(King Lear),由台灣資深演員吳興國擔綱演出。此外,來自澳洲洋名威廉的楊姓(William Yang)華裔藝術家也曾應邀來溫市表演,顯示近年來華裔觀眾數量有上升趨勢。… Read the rest
溫哥華的大部分的非贏利性藝術團體都面臨兩難的問題:因為經費不足,必需移居市中心以外的租金便宜區域;假如移離市中心,將面臨觀眾源不足的問題。沒有足夠經費,又要在市中心立足,如何辦?日前有幾個機構就以合租互助的方式,解決這個矛盾。
設於溫市中心,由4個非牟利藝術團體合辦的「標竿750」(Post at 750)藝術中心,於3月31日正式啟用。標竿750藝術中心位於溫市咸美頓街(Hamilton St.)750號,在溫市女王劇院(Queen Elizabeth Theatre)南面,鄰近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大樓。未來的溫哥華美術館(VAG)新址,也在附近,是絕好的位置。
標竿750藝術中心面積8,500平方呎,設有2個多功能演藝廳,4間半開放辦公室和會議室等。其中一個小型辦公室可供其他藝術團體租用,將為溫市藝術社區服務。
4家團體都來自表演藝術及影視音樂方面,由PuSh國際藝術節(PuSh Inter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 和Touchstone劇院(Touchstone Theatre)牽頭,投資180萬元,以合作方式組建標竿750藝術中心。費用除來自省府及聯邦政府資助外,各家團體通過各自努力獲得籌款。
PuSh國際藝術節總經理Roxanne Duncan表示,許多藝術團體面臨經費不足壓力,加上溫市中心租金貴,難以生存。這種合作方式使到藝術團體可共享資源,通過集體的力量來維持運作,為觀眾提供欣賞藝術機會。這種做法在魁省滿地可較普遍,但本地不多這類例子。
PuSh國際藝術節去年曾邀請台灣劇團來溫演出莎士比亞(Shakespeare)名劇《李爾王》(King Lear),由台灣資深演員吳興國擔綱演出。此外,來自澳洲洋名威廉的楊姓(William Yang)華裔藝術家也曾應邀來溫市表演,顯示近年來華裔觀眾數量有上升趨勢。… Read the rest
卑詩大學(UBC)語言學家指出,儘管全球約有一億人使用廣府話(粵語),但由於中國大陸及香港的語言政策偏向普通話,廣府話的語言空間漸趨衰弱令人憂慮。此外,加拿大人對溫哥華原住民馬斯琴(Musqueam Indian Band)部族的語言缺乏尊重,是該語言正在消失的原因,這種情況可成為廣府話將來的寫照,值得關注。
位於溫市華埠的Centre A公共美術館,上周六舉辦探討廣府話發展困境研討會。UBC語言學博士林慧雯、原住民語言研究員凌慧意,與約30個關注廣府話生存空間的人士,通過網絡視頻與在香港的高登社區漫畫家「阿塗」,一起分享對廣府話未來使用情況的看法。
林慧雯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簡稱UNESCO)的瀕危語言評定標準,分別對溫哥華、香港、廣州三地的廣府話作出分析。結果顯示,廣府話在書寫、政府支持等方面正在迅速減弱中,這情況尤以廣州和溫市華埠為然,在香港的前景也不樂觀。她認為,儘管全球有7,000萬至1億人使用廣府話,但它衰弱的趨勢很讓人擔憂。
凌慧意研究瀕危的加國原住民馬斯琴部族語言,她認為,加國民眾對馬斯琴語言缺乏尊重,是導致它正在消失的主因。這種情況,大可作為未來挽救廣府話的參考。
香港漫畫家阿塗,通過網絡視頻展示他幾年前創作的《大粵港諺語》漫畫,把粵語俚語用生動圖象表達。例如畫一個和尚撐著一把雨傘,意指「和尚擔遮」,歇後語是無法無天。《大粵港諺語》漫畫有83幅圖,阿塗希望能有助提升公眾對廣府話的興趣。
… Read the rest
卑詩大學(UBC)語言學家指出,儘管全球約有一億人使用廣府話(粵語),但由於中國大陸及香港的語言政策偏向普通話,廣府話的語言空間漸趨衰弱令人憂慮。此外,加拿大人對溫哥華原住民馬斯琴(Musqueam Indian Band)部族的語言缺乏尊重,是該語言正在消失的原因,這種情況可成為廣府話將來的寫照,值得關注。
位於溫市華埠的Centre A公共美術館,上周六舉辦探討廣府話發展困境研討會。UBC語言學博士林慧雯、原住民語言研究員凌慧意,與約30個關注廣府話生存空間的人士,通過網絡視頻與在香港的高登社區漫畫家「阿塗」,一起分享對廣府話未來使用情況的看法。
林慧雯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簡稱UNESCO)的瀕危語言評定標準,分別對溫哥華、香港、廣州三地的廣府話作出分析。結果顯示,廣府話在書寫、政府支持等方面正在迅速減弱中,這情況尤以廣州和溫市華埠為然,在香港的前景也不樂觀。她認為,儘管全球有7,000萬至1億人使用廣府話,但它衰弱的趨勢很讓人擔憂。
凌慧意研究瀕危的加國原住民馬斯琴部族語言,她認為,加國民眾對馬斯琴語言缺乏尊重,是導致它正在消失的主因。這種情況,大可作為未來挽救廣府話的參考。
香港漫畫家阿塗,通過網絡視頻展示他幾年前創作的《大粵港諺語》漫畫,把粵語俚語用生動圖象表達。例如畫一個和尚撐著一把雨傘,意指「和尚擔遮」,歇後語是無法無天。《大粵港諺語》漫畫有83幅圖,阿塗希望能有助提升公眾對廣府話的興趣。
… Read the rest
溫哥華女王劇院(Queen Elizabeth Theatre)的前面搭起的巨型白色帳篷裏面。帳篷外面有著西裝的男女駐守,旁邊有輛名車。溫暖的溫哥華夜色正在降臨,這裏變得愈是神秘。踩著通往入口處的紅地毯,裏面傳來的音樂節奏漸漸清晰。禮貌帥氣的先生、光彩奪目的女士、輕快的招呼、臉上的快意,迎我進入一個滿是潮人的令類的空間,感受時裝盛宴,體會聲、光、影 烘托著的美麗自信的時裝感官世界。這是第25屆溫哥華春夏時裝周(Vancouver Fashion Week,簡稱VFW)。
VFW選擇在3月16日開始,為期一周,預覽今年春夏時裝潮流。我參加的是VFW的16日晚的開幕酒會,裏面約有300人,有許多時尚的貴氣女士、有西裝的紳士、有溫市資助此活動的政界人士、有香港來的一班美女露著迷人笑容、有南美、非洲、東歐等不同膚色的時尚人士、有易裝女王(drag queen)、變性人、同性戀音樂家的另類表情,真正的五彩繽紛、不同的衣裝、表情、個性,都在相互競爭,吸引其他觀眾的注意力。來自加拿大、韓國、日本、印度等25個國家的70位時裝設計師,展示設計各異的作品,爭妍鬥麗。
來自溫哥華的設計師Pouneh Askarian看似來自南美,眼睛很明亮。今年是第4次參加VFW。她每年設計的主題都借用不同國家的文化,今年是採用日本風格,而時裝是在法國里昂(Lyon)縫製。她的作品顯示了時尚界多元文化的特徵,她很高興地告訴我,她對溫哥華的多元文化充滿熱情,所以沿用這種不同的國家風格。根據她的觀察,溫哥華時裝周近幾年來發展迅速,影響力愈來愈大,每年都可以見到不同國家的新面孔。
來自韓國的設計師卞格林(Greem Byun,譯音,小圖)首次來到溫市展示她的作品。她的個子較小,面容很像典型的韓國女士的清純容貌,梳著平整的頭發,卻著一身黑色大衣,還捲起黑色的褲腿,露出一小截黑色的襯子。她好似剛從黑幫電影裏走出來。卞格林表示,她設計的主題是「黑色電影」(Film Noir)。黑色電影指荷里活在1940至1950年代以犯罪故事為主題的灰暗色調電影表現風格。她的設計從上到下都是黑色,但間中透出胸飾的金屬光澤。
溫哥華時裝周從2000年創辦至今,創辦人阿卜杜拉曼(Jamal Abdourahman)表示,VFW已成功在國際時尚舞台佔一席位。本屆時裝周從3月16至22日為期7天,預料將吸引約2萬人參觀,公眾可登入http://vanfashionweek.com,瀏覽詳情。
參與開幕酒會的專業人士,包括設計師、造型師、模特兒、攝影師、以及其他時尚界人士約300人,擠滿時裝周會場。不少觀眾盛裝出席。溫市議員雷健華、香港經貿辦事處駐加西首席專員袁黃潔玲等人也有出席。
以下是開幕那天我拍攝的照片:
以下是第三天的時裝表演,我拍的照片:… Read the rest
溫哥華女王劇院(Queen Elizabeth Theatre)的前面搭起的巨型白色帳篷裏面。帳篷外面有著西裝的男女駐守,旁邊有輛名車。溫暖的溫哥華夜色正在降臨,這裏變得愈是神秘。踩著通往入口處的紅地毯,裏面傳來的音樂節奏漸漸清晰。禮貌帥氣的先生、光彩奪目的女士、輕快的招呼、臉上的快意,迎我進入一個滿是潮人的令類的空間,感受時裝盛宴,體會聲、光、影 烘托著的美麗自信的時裝感官世界。這是第25屆溫哥華春夏時裝周(Vancouver Fashion Week,簡稱VFW)。
VFW選擇在3月16日開始,為期一周,預覽今年春夏時裝潮流。我參加的是VFW的16日晚的開幕酒會,裏面約有300人,有許多時尚的貴氣女士、有西裝的紳士、有溫市資助此活動的政界人士、有香港來的一班美女露著迷人笑容、有南美、非洲、東歐等不同膚色的時尚人士、有易裝女王(drag queen)、變性人、同性戀音樂家的另類表情,真正的五彩繽紛、不同的衣裝、表情、個性,都在相互競爭,吸引其他觀眾的注意力。來自加拿大、韓國、日本、印度等25個國家的70位時裝設計師,展示設計各異的作品,爭妍鬥麗。
來自溫哥華的設計師Pouneh Askarian看似來自南美,眼睛很明亮。今年是第4次參加VFW。她每年設計的主題都借用不同國家的文化,今年是採用日本風格,而時裝是在法國里昂(Lyon)縫製。她的作品顯示了時尚界多元文化的特徵,她很高興地告訴我,她對溫哥華的多元文化充滿熱情,所以沿用這種不同的國家風格。根據她的觀察,溫哥華時裝周近幾年來發展迅速,影響力愈來愈大,每年都可以見到不同國家的新面孔。
來自韓國的設計師卞格林(Greem Byun,譯音,小圖)首次來到溫市展示她的作品。她的個子較小,面容很像典型的韓國女士的清純容貌,梳著平整的頭發,卻著一身黑色大衣,還捲起黑色的褲腿,露出一小截黑色的襯子。她好似剛從黑幫電影裏走出來。卞格林表示,她設計的主題是「黑色電影」(Film Noir)。黑色電影指荷里活在1940至1950年代以犯罪故事為主題的灰暗色調電影表現風格。她的設計從上到下都是黑色,但間中透出胸飾的金屬光澤。
溫哥華時裝周從2000年創辦至今,創辦人阿卜杜拉曼(Jamal Abdourahman)表示,VFW已成功在國際時尚舞台佔一席位。本屆時裝周從3月16至22日為期7天,預料將吸引約2萬人參觀,公眾可登入http://vanfashionweek.com,瀏覽詳情。
參與開幕酒會的專業人士,包括設計師、造型師、模特兒、攝影師、以及其他時尚界人士約300人,擠滿時裝周會場。不少觀眾盛裝出席。溫市議員雷健華、香港經貿辦事處駐加西首席專員袁黃潔玲等人也有出席。
以下是開幕那天我拍攝的照片:
以下是第三天的時裝表演,我拍的照片:… Read the rest
三個年輕人拿上滑雪板、背上吉它、將行李放進一輛改裝過發動機的校巴就出發了,前往卑詩北部的大山。他們從白雪凱凱的山頂滑下,忘情於大自然的潔白無暇;第二天,他們與當地的原住民坐在一起,一起彈唱、分享環境故事、關注卑詩北部能源開發對環境影響。他們相互鼓勵、一起行動,去阻止大公司的開發工程。
其中一個年輕人,就是加國著名環保活動家大衛鈴木(David Suzuki)之孫坎波斯(Tamo Campos),他日前獲加國環保組織「加拿大海星」(Starfish Canada)25歲以下環保人士獎。他把戶外滑雪板運動與環保行動結合,向公眾宣傳環保意識。
現年24歲居於北溫的坎波斯,職業是滑雪板運動員。3年前作為慈善組織義工抵南美山區從事人道主義工作,見到當地生態受全球氣候變暖破壞,觸發保護生態念頭。回國後參與反對卑詩北部能源開採項目。
坎波斯接受我訪問時表示,他從事環保事業,與祖父大衛鈴木倒沒有直接關係。他說:「大衛鈴木是我良師益友,影響許多人,但我有自己的方向。」
坎波斯與幾個好朋友組織了一個團體「超越滑雪板」(Beyond Boarding),把滑雪板熱情與環保結合起來。2014年初,他們開車往卑詩北部,一邊滑雪,一邊和當地社區人士及學生分享環保訊息,並加入原住民保護土地、抗議能源公司的採礦工程。這個校巴旅程歷時8個月,行程1.8萬公里。
坎波斯強調,他與傳統環保人士不同。他表示,滑雪者經常在戶外接觸大自然,目睹環境變化。所以不少人都成為環保積極分子。許多年輕人和學生喜歡滑雪板運動,通過這方式可吸引更多人加入環保隊伍。他強調環保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事。
坎波斯當時就與友人改裝了一輛校巴的汽油引擎,可用回收菜油推動,並完成了1.8萬公里行程,證明使用替代能源的可行性。
加拿大海星創辦人埃普林漢(Kyle Empringham)說:「坎波斯身體力行宣傳環保意識令人感到溫暖,並向公眾講述許多主流媒體見不到的故事。」… Read the rest
三個年輕人拿上滑雪板、背上吉它、將行李放進一輛改裝過發動機的校巴就出發了,前往卑詩北部的大山。他們從白雪凱凱的山頂滑下,忘情於大自然的潔白無暇;第二天,他們與當地的原住民坐在一起,一起彈唱、分享環境故事、關注卑詩北部能源開發對環境影響。他們相互鼓勵、一起行動,去阻止大公司的開發工程。
其中一個年輕人,就是加國著名環保活動家大衛鈴木(David Suzuki)之孫坎波斯(Tamo Campos),他日前獲加國環保組織「加拿大海星」(Starfish Canada)25歲以下環保人士獎。他把戶外滑雪板運動與環保行動結合,向公眾宣傳環保意識。
現年24歲居於北溫的坎波斯,職業是滑雪板運動員。3年前作為慈善組織義工抵南美山區從事人道主義工作,見到當地生態受全球氣候變暖破壞,觸發保護生態念頭。回國後參與反對卑詩北部能源開採項目。
坎波斯接受我訪問時表示,他從事環保事業,與祖父大衛鈴木倒沒有直接關係。他說:「大衛鈴木是我良師益友,影響許多人,但我有自己的方向。」
坎波斯與幾個好朋友組織了一個團體「超越滑雪板」(Beyond Boarding),把滑雪板熱情與環保結合起來。2014年初,他們開車往卑詩北部,一邊滑雪,一邊和當地社區人士及學生分享環保訊息,並加入原住民保護土地、抗議能源公司的採礦工程。這個校巴旅程歷時8個月,行程1.8萬公里。
坎波斯強調,他與傳統環保人士不同。他表示,滑雪者經常在戶外接觸大自然,目睹環境變化。所以不少人都成為環保積極分子。許多年輕人和學生喜歡滑雪板運動,通過這方式可吸引更多人加入環保隊伍。他強調環保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事。
坎波斯當時就與友人改裝了一輛校巴的汽油引擎,可用回收菜油推動,並完成了1.8萬公里行程,證明使用替代能源的可行性。
加拿大海星創辦人埃普林漢(Kyle Empringham)說:「坎波斯身體力行宣傳環保意識令人感到溫暖,並向公眾講述許多主流媒體見不到的故事。」… Read the rest
本拿比美術館(Burnaby Art Gallery)從1月30日至3月29日展出《19世紀中國出口的畫作》展覽。展出了幾十件18世紀未至19世紀中期中國畫師為洋人所作的水彩畫和油畫。這些畫主要來自廣州,廣州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貿易中心之一,彙集世界各國的商人、官員和水手,那時沒有照相機,這些外國人於是付錢給當地畫師,畫他們想要的當地風景民俗。這些珍貴的照片讓從我們可以從視覺上去閱讀歷史。以下是我為該美術館的展覽介紹所作的翻譯。
早期前往中國的西方人,如果想記錄當地歷史上的瞬間,常覺得中國傳統畫缺乏這種功能,因為太傳統和印象化。他們需要能夠看懂的、寫實的、按照西方空間及透視方法畫出來的作品。靠賣畫為生的中國畫家很快就順應這些需求、學會了西方的畫法技法,包括單點透視和明暗調子。西方人向這些中國畫家買畫作,要求他們畫出西方人認為的奇風異俗、以及西方人在華的貿易經歷。在19世紀40年代西方攝影技術發明之前,這些寫實的畫作是來中國的西方官員、商人、水手和傳教士能夠將中國見聞帶回國的唯一方法,滿足本國人對中國的好奇心、以及對中國模式化的理解。當時的西方人對中國人生活從生到死的各個方面都感興趣。
一開始,在中國的西方人將這些便宜、輕便、小型的水彩畫或油畫帶回本國,目的只是展示給家人朋友觀看。後來,這些畫漸漸變成可以貿易的商品。於是,中國的畫家開始大規模生產這類作品出口西方。因為這些出口的畫完全是為了賣給西方消費者,所以作品往往沒有畫家簽名,沒有中國藝術的審美元素。因此,一些中國及西方的藝術史家認為大部分的作品都不值得看,認為是畫匠創作的庸俗、瑣碎的裝飾畫,目的只是為取悅那些無知的、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西方人。但這種看法近來有所改變,雖然不少出口的畫在藝術質量上有可質疑的地方,但有些歷史價值倒是不可忽視。近來,中國研究中國畫的學者和鑑賞家開始意識到其中一些畫作的巨大價值,它們提供了19世紀神秘的中國那種懷舊的視覺全景、以及精細的畫工技巧。
中國出口畫作的題材
這些中國出口的寫實畫包括許多不同題材。有河流沿岸的景色,特別是從澳門坐船經虎门海峡這片珠江流入南中國海的景色; 有黃埔港口的景色,黃埔港是西方人來中國廣東貿易的商船停靠的地方; 有沙面租界區的景色。畫的內容也有城市景色,以廣州為例,油畫有描繪外國駐廣州的工廠、城市的交通方式、穿著皇家服裝的貴族、官員、本地平民、外省人、及少數民族。這些畫還描繪了鄉間及集市的各種行當和各種娛樂活動,如鬥蟋蟀、各種賭博、棋類活動,還有舞蹈表演者、魔術師和戲偶藝人。記錄西方人在華貿易的畫,描繪了商品生產的各個環節,如陶瓷製作、家具生產、玉器的雕刻,織絲的過程、稻米的種植、茶葉的生產和採集等。出口的畫還記錄了當地的文化和社會生活,描繪了節慶、宗教儀式、婚禮和葬禮,也描繪了政府衙門的內外景及在這裏執行的酷刑和死刑,此外也有庭院、花園、大宅院的內外景及家具、宗教寺院等,以在這些地方的消遣活動,如吸煙和吸鴉片、看戲劇表演。油畫描繪的城市包括北京和其他貿易港口城市,如廣州、香港、寧波、廈門和上海。自然類題材的畫內容包括花鳥蟲魚。
那時候的中國貿易城市
中國出口畫作在18世紀末期相當盛行,高峰期是在1810年至1840年期間。這些專供出口西方的畫作尺寸各異、質量好壞懸殊。大部分的作品是以散頁畫冊的形式集結成一本。廣州是外國來華貿易最發達的城市,那裏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為了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廣州設立了一批畫室專事此業。最初,廣州是中國開放對外通商的唯一口岸,所以,廣州的畫家享受行業壟斷,廣州城也成為生產出口畫作的惟一來源地,銷售到世界各地。到了19世紀中期,其它的中國港口被迫開放通商,譬如香港、上海、福州、廈門和寧波。這些新增的通商口岸彙集了各國商船,出口畫於是也在這些貿易中心發展起來,以滿足當地外國人的口味。出口畫作的水平參差不齊,最高品質的畫作通常是在廣州生產的。到了19世紀50年代,西方的攝影師開始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攝影工作室,這些時尚的攝影,很快成為了中國出口畫的強勁競爭對手。… Read the rest
本拿比美術館(Burnaby Art Gallery)從1月30日至3月29日展出《19世紀中國出口的畫作》展覽。展出了幾十件18世紀未至19世紀中期中國畫師為洋人所作的水彩畫和油畫。這些畫主要來自廣州,廣州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貿易中心之一,彙集世界各國的商人、官員和水手,那時沒有照相機,這些外國人於是付錢給當地畫師,畫他們想要的當地風景民俗。這些珍貴的照片讓從我們可以從視覺上去閱讀歷史。以下是我為該美術館的展覽介紹所作的翻譯。
早期前往中國的西方人,如果想記錄當地歷史上的瞬間,常覺得中國傳統畫缺乏這種功能,因為太傳統和印象化。他們需要能夠看懂的、寫實的、按照西方空間及透視方法畫出來的作品。靠賣畫為生的中國畫家很快就順應這些需求、學會了西方的畫法技法,包括單點透視和明暗調子。西方人向這些中國畫家買畫作,要求他們畫出西方人認為的奇風異俗、以及西方人在華的貿易經歷。在19世紀40年代西方攝影技術發明之前,這些寫實的畫作是來中國的西方官員、商人、水手和傳教士能夠將中國見聞帶回國的唯一方法,滿足本國人對中國的好奇心、以及對中國模式化的理解。當時的西方人對中國人生活從生到死的各個方面都感興趣。
一開始,在中國的西方人將這些便宜、輕便、小型的水彩畫或油畫帶回本國,目的只是展示給家人朋友觀看。後來,這些畫漸漸變成可以貿易的商品。於是,中國的畫家開始大規模生產這類作品出口西方。因為這些出口的畫完全是為了賣給西方消費者,所以作品往往沒有畫家簽名,沒有中國藝術的審美元素。因此,一些中國及西方的藝術史家認為大部分的作品都不值得看,認為是畫匠創作的庸俗、瑣碎的裝飾畫,目的只是為取悅那些無知的、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西方人。但這種看法近來有所改變,雖然不少出口的畫在藝術質量上有可質疑的地方,但有些歷史價值倒是不可忽視。近來,中國研究中國畫的學者和鑑賞家開始意識到其中一些畫作的巨大價值,它們提供了19世紀神秘的中國那種懷舊的視覺全景、以及精細的畫工技巧。
中國出口畫作的題材
這些中國出口的寫實畫包括許多不同題材。有河流沿岸的景色,特別是從澳門坐船經虎门海峡這片珠江流入南中國海的景色; 有黃埔港口的景色,黃埔港是西方人來中國廣東貿易的商船停靠的地方; 有沙面租界區的景色。畫的內容也有城市景色,以廣州為例,油畫有描繪外國駐廣州的工廠、城市的交通方式、穿著皇家服裝的貴族、官員、本地平民、外省人、及少數民族。這些畫還描繪了鄉間及集市的各種行當和各種娛樂活動,如鬥蟋蟀、各種賭博、棋類活動,還有舞蹈表演者、魔術師和戲偶藝人。記錄西方人在華貿易的畫,描繪了商品生產的各個環節,如陶瓷製作、家具生產、玉器的雕刻,織絲的過程、稻米的種植、茶葉的生產和採集等。出口的畫還記錄了當地的文化和社會生活,描繪了節慶、宗教儀式、婚禮和葬禮,也描繪了政府衙門的內外景及在這裏執行的酷刑和死刑,此外也有庭院、花園、大宅院的內外景及家具、宗教寺院等,以在這些地方的消遣活動,如吸煙和吸鴉片、看戲劇表演。油畫描繪的城市包括北京和其他貿易港口城市,如廣州、香港、寧波、廈門和上海。自然類題材的畫內容包括花鳥蟲魚。
那時候的中國貿易城市
中國出口畫作在18世紀末期相當盛行,高峰期是在1810年至1840年期間。這些專供出口西方的畫作尺寸各異、質量好壞懸殊。大部分的作品是以散頁畫冊的形式集結成一本。廣州是外國來華貿易最發達的城市,那裏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為了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廣州設立了一批畫室專事此業。最初,廣州是中國開放對外通商的唯一口岸,所以,廣州的畫家享受行業壟斷,廣州城也成為生產出口畫作的惟一來源地,銷售到世界各地。到了19世紀中期,其它的中國港口被迫開放通商,譬如香港、上海、福州、廈門和寧波。這些新增的通商口岸彙集了各國商船,出口畫於是也在這些貿易中心發展起來,以滿足當地外國人的口味。出口畫作的水平參差不齊,最高品質的畫作通常是在廣州生產的。到了19世紀50年代,西方的攝影師開始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攝影工作室,這些時尚的攝影,很快成為了中國出口畫的強勁競爭對手。… Read the rest
華人在加拿大的今天是由先輩爭取來的。但許多年輕華人或者新移民的華人並不知道這段歷史。他們常把今天華人地位當成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其實上,華人的先輩們,早期來到加拿大,是遭受了許多的不公平對待的。他們在困境中不斷地抗爭,才贏來華人後代的光明。Centre A的《朱靄信照片作品1973-1981:時間,地點,政治》展覽在9月25日開幕,正是再現這段被人遺忘的歷史。
攝影作品的攝影師朱靄信(Jim Wong-chu),是一位多才藝的長者。他是英文雜志《Ricepaper》的創辦人,他又是加拿大最早的一位用英文寫作的華裔詩人。他身兼多職,是位社會活動家,數十年來一直在為華人爭權益,為華人發聲。
他1949年生於香港,1961年移居加西至今。他見證了華埠數十年的風雨變遷。在他年輕的時候,他用相機拍攝了華埠發生的一幕幕華人抗爭的場面,有華人舉牌抗議政府取締燒臘的中式飲食,也有充滿溫情的華人業餘生活的細節情景。Centre A將這些舊作展出,總共有近100件的作品。其實是有一定的政治訴求。白人館長Tyler告訴我說,歷史上白人對亞裔的心態,其實並沒有完全成為過去。華埠的文化不斷地被蠶食。市府的沒有對華埠附近的商業化進行規劃,照顧或保護華埠的歷史文化,這些文化正在消失。
「七八十年代的加拿大,並不如現在這樣。」朱靄信這麼對我說。我和他,以及他的一幫朋友,在華埠一家中餐廳裏一起吃飯。這家餐廳是他最喜歡的華埠餐廳。
他的頭發不少已經變白,卻仍顯得很硬朗。他列舉了許多過去的事例。他問我有沒有聽過1907年的反亞裔暴力事件。我聞所未聞。這件事情,對於偉大祖國來說,小得不用再提,根本沒有在歷史書上提及;但是,這對於海外華人,卻是天大的事情。當時,華埠被白人打砸搶,華人商鋪一片混亂。這些白人還准備打擊日本人,但日本人早有防備,所以日本城沒有受到太多的災難。
他還告訴我,當時的執法人員根本不保護華人。華人只有忍讓,不敢出聲。這樣的對華人的嚴重歧視發展到仇視,一直延續到二戰後。華人直到六十年代還不被允許在華埠以外居住。直到七八十年代,才開始有華人到主流社會的工作地點上班。
朱靄信在年輕的時候住在華埠。那裏的人都相互認識。平時沒事的時候,他就拿起相機到處拍。他拍照總得事先征詢對方的同意才拍。「拍照是很神聖的事情,不像現在許多年輕人隨便地按下數碼快門,」他說。
後來,朱靄信覺得,要抗爭,最好的工具其實是寫作,而且是英文寫作。這樣,人家才能了解你,才能改變這個社會。所以,他開始了一個新的歷程。他幾十年來一直在郵局上班,在工余時間開始寫作。他的成就很大,先後獲得許多加拿大文學的承認和獎項。
「雖然華人還是存在一些被歧視的問題,但現在比過去有進步,」他對我說,「但是,還是有些人要排斥我們。」在他的眼裏,在華人社區之外,總存在著一種暗流,一直想要排斥華人。
… Read the rest
華人在加拿大的今天是由先輩爭取來的。但許多年輕華人或者新移民的華人並不知道這段歷史。他們常把今天華人地位當成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其實上,華人的先輩們,早期來到加拿大,是遭受了許多的不公平對待的。他們在困境中不斷地抗爭,才贏來華人後代的光明。Centre A的《朱靄信照片作品1973-1981:時間,地點,政治》展覽在9月25日開幕,正是再現這段被人遺忘的歷史。
攝影作品的攝影師朱靄信(Jim Wong-chu),是一位多才藝的長者。他是英文雜志《Ricepaper》的創辦人,他又是加拿大最早的一位用英文寫作的華裔詩人。他身兼多職,是位社會活動家,數十年來一直在為華人爭權益,為華人發聲。
他1949年生於香港,1961年移居加西至今。他見證了華埠數十年的風雨變遷。在他年輕的時候,他用相機拍攝了華埠發生的一幕幕華人抗爭的場面,有華人舉牌抗議政府取締燒臘的中式飲食,也有充滿溫情的華人業餘生活的細節情景。Centre A將這些舊作展出,總共有近100件的作品。其實是有一定的政治訴求。白人館長Tyler告訴我說,歷史上白人對亞裔的心態,其實並沒有完全成為過去。華埠的文化不斷地被蠶食。市府的沒有對華埠附近的商業化進行規劃,照顧或保護華埠的歷史文化,這些文化正在消失。
「七八十年代的加拿大,並不如現在這樣。」朱靄信這麼對我說。我和他,以及他的一幫朋友,在華埠一家中餐廳裏一起吃飯。這家餐廳是他最喜歡的華埠餐廳。
他的頭發不少已經變白,卻仍顯得很硬朗。他列舉了許多過去的事例。他問我有沒有聽過1907年的反亞裔暴力事件。我聞所未聞。這件事情,對於偉大祖國來說,小得不用再提,根本沒有在歷史書上提及;但是,這對於海外華人,卻是天大的事情。當時,華埠被白人打砸搶,華人商鋪一片混亂。這些白人還准備打擊日本人,但日本人早有防備,所以日本城沒有受到太多的災難。
他還告訴我,當時的執法人員根本不保護華人。華人只有忍讓,不敢出聲。這樣的對華人的嚴重歧視發展到仇視,一直延續到二戰後。華人直到六十年代還不被允許在華埠以外居住。直到七八十年代,才開始有華人到主流社會的工作地點上班。
朱靄信在年輕的時候住在華埠。那裏的人都相互認識。平時沒事的時候,他就拿起相機到處拍。他拍照總得事先征詢對方的同意才拍。「拍照是很神聖的事情,不像現在許多年輕人隨便地按下數碼快門,」他說。
後來,朱靄信覺得,要抗爭,最好的工具其實是寫作,而且是英文寫作。這樣,人家才能了解你,才能改變這個社會。所以,他開始了一個新的歷程。他幾十年來一直在郵局上班,在工余時間開始寫作。他的成就很大,先後獲得許多加拿大文學的承認和獎項。
「雖然華人還是存在一些被歧視的問題,但現在比過去有進步,」他對我說,「但是,還是有些人要排斥我們。」在他的眼裏,在華人社區之外,總存在著一種暗流,一直想要排斥華人。
… Read the rest
雅尼娜(Janina)是一個從德國來的藝術家,四十五歲,在多倫多定居做藝術,她也是我的室友。
去年九月份,經朋友介紹,我住進了雅尼娜租住的房子。那是市中心的一幢三層樓的城市屋。這房子位於較貧瘠的葡萄牙人社區。一層為另一住戶,分門進出。二層有兩個房間,雅尼娜住間小房,把大房間轉租給我,我們共用廚房廁所。三層是雅尼娜的藝術工作室,她做些紡織類的現代藝術作品,但聽說很少賣得出去。
雅尼娜個子高大硬朗,約有六英尺高。雅尼娜臉部肌肉也頗硬朗,不作聲時是嚴肅, 如一尊青銅鑄成的沈思者塑像。雅尼娜在公園兼職當保安人員,她的身材及臉部表情有明顯的工作優勢。據她自述,公園裡總有一群吸毒之不良少年幹壞事,警察非大事不幹預,每每是她責無旁貸把他們唬住嚇跑。她的腳踏車又大又重,像是用德國的坦克材料做的,可以把壞小孩嚇跑。
雅尼娜大大咧咧,不拘小節。這是第一個月裡我對她的了解。她從不計較我搬弄共用地方的擺設,不介意我的畫掛在她房門附近的牆上。需要她幫忙擔擡重物上樓,她也爽快利落。她說話直截了當,從不含糊。她少用修飾的形容詞,多用直來直往的動詞,請求時少用疑問句,而多用祈使句。譬如,她會對我說:“明天你必需把錢給我。”我每月都準時交房租,但她還是要作多餘的提醒,顯得粗魯。
但我並不在意,知她只是直心直口而已。雅尼娜飲食粗獷,早晨起來端出一大鍋,將小麥類、蔬果類、奶酪類及肉類食物不分青紅皂白同時掉入鍋中,用大勻攪和後端起就吃,吃剩的部分就是晚餐。雅尼娜極少塗脂抹粉,她的衣服盡是耐磨的粗棉布料,式樣怪誕,多純色,調偏暗。有時候,她在額頭上系一白色帶花的繃帶狀綢緞作裝飾,綢緞另一頭長長垂及腰間,既象是街頭抗議示威者,又象中國古代的巾幗英雄。她還把又長又厚襪子套在緊身的褲腿外面,這種衣著習慣異常,我戲稱之為巴伐利亞藍領時尚。有一回,我的Timberland書包拉鍊壞了,找她幫忙縫補。拿回來一看,書包成為一個針線雜亂無章,慘不忍睹的怪物。我心中想,難怪她的藝術買不出去。
漸漸地,我發現雅尼娜的粗獷有過份之處。家裡衛生她少在意,飯後從不洗碗,地髒了視而不見,她甚至會忘記沖廁所。這苦了我這小男人室友:經常洗碗掃地,間或還要掩鼻沖廁。雅尼娜還有特殊習慣:她每天都把食物垃圾置入塑料袋放入冰箱的冷凍室,理由是防止食物垃圾在垃圾桶內變味滋生細菌。因為她每週僅清理一次垃圾桶,所以此舉似有必要。不過,冰箱裡因此充斥著雞骨香蕉皮等垃圾,甚不雅觀。更有甚者,有一回,她將要扔掉的老鼠藥也置入冰箱中,我見之大駭。
雅尼娜不修邊幅之極端事例發生在第二個月的一天清晨。我打開房門,只見清靜的陽光射進了廚房。又是生趣盎然的一天。雅尼娜的房門緊閉,裡面應該仍是一片夢鄉。我正邁出這一天的第一步,廚房裡的電話機突然鈴聲大作。我正準備走過去接,突然間,雅尼娜房內一陣雜亂聲響,房門驟開,斜刺裡一個披頭散發的雅尼娜衝了出來,和我冷不防打了個照面,我們雙方都震住了。事情可能是這樣的,她近來在等一個重要的電話。當她在被窩裡酣睡時,忽聞鈴聲,就魚躍而起奪門而出。如是以往末有我這個室友之前,她慣於不穿衣服行走。我初搬來,她還處於舊習之中。於是就發生了這樣難堪的一幕:她站在她房門口,下身沒著一物;我站在我房門口,瞠目結舌;我們眼光交錯的一瞬間,彼此都不知道如何收場。本來這無需大驚小怪:大家皆成年人,人終有錯漏之時嘛。可是,接下來的事情卻令我大出意外。她並不尖叫,並不馬上落荒而逃。她稍猶豫片刻,即大步流星走去接電話了,仿若無事發生。那光屁股惡惡地晃進我的眼簾,通過大腦再沈入胃部。讓我早餐難咽。事後,雅尼娜也不道歉,我也不好意思開口追究,雅尼娜卻因此得寸進尺。遮羞布一朝褪去,雅尼娜從此無所顧忌,每天晨起皆衣不蔽體,發亂如麻似瘋婦。
從此,我對雅尼娜敬而遠之。
我們住的社區雖窮,倒也整潔,入夜後,社區安寧清靜,無車馬之喧,甚是宜人。雅尼娜煙癮不小,常獨坐門前的小台階上,對著社區街道靜靜地吞飛吐霧,一坐就是半天光景,青銅雕塑的臉紋絲不動。在月光淡淡的夜裡,她端坐著的黑色剪影與周遭混為一體,只有點燃的煙頭的一點紅光晰然可見,還有那四處擴散的白煙,慢慢稀釋入黑夜。我雖刻意避開她,但每每見到這一情景,我又心生同情。門階上坐著,此為休閒;抽煙,亦為休閒。然而,一個中年婦女每夜皆獨自一人如是這般,則不單為休閒,或有戚戚然於心中。她在幽暗處,身體的物理存在被黑夜省略,只剩下思緒,透過煙頭隨著縈繞的煙漫散至夜空。雅尼娜這個硬梆梆之女性,似乎有著綿綿的心緒,煙頭之外她有何內心圖景?
雅尼娜沒有結婚,自二十幾年前離開德國的親人移居加拿大後,就一直單身活著。問其緣由,說:加拿大較德國自由。海淪長於德國鄉下,三鄰四舍皆熟人,多有約束,獨居加拿大,則無人幹預其生活決定,且無家室之累,可靜心專功藝術。聼來似爲有理。廚房的冰箱上有張小照片。照片中一位身材高挑勻稱的女孩,在陽光下笑容可掬,頭發上頑皮地插一花朵。一日,我突然喚醒,原來此即雅尼娜之少時模樣。好好一位德國懷春少女,何時淪至不顧顏面的境地?我大爲不解:當初的她,為何不從大衆合大流,不謀正職嫁大婚,反而爲自由故抛離親人故土,偏偏操起男性職業,當公園保安,又偏居一隅做賣不出去的藝術?這自由使她快樂嗎?
彼時的雅尼娜我知之甚少,雅尼娜極少提及,從我朋友處聼來,僅知雅尼娜畢業於德國漢堡大學哲學係,通曉許多理論,曾有中學教職機會,雅尼娜卻不爲所動,毅然投身藝術;現時的雅尼娜朋友不多,她的生活主題似乎只剩下孤獨抑或是單獨。在英文裡“孤獨”(lonely)和“單獨”(alone)是兩不同含義的單詞,初學者容易混淆。前者指心境,後者指處境,比如單獨的人未必一定會感到孤獨;前者被動,後者卻可以是主動,雅尼娜就是主動選擇了單獨;前者是負面的,後者是中性的,甚至可以是正面的,譬如我覺得單獨的旅行很美。然而,對於寄居他國的人,有時候孤獨和單獨這兩種不同的狀態是相互滲透轉換:單獨久了就成了孤獨,適應了孤獨就變回了單獨。五年來,我總是埋頭讀書作畫,尙未有成效,常在孤獨和單獨中徘徊。寂寞難奈時,我會安撫自己說:我不孤獨,因爲我有藝術相伴;我衹是單獨,單獨是藝術家必經之路;縱使是孤獨,亦可激發創作熱情,助我終成大器。門外抽煙的雅尼娜與我不同,她早過了不惑之年,單獨生活的年月漫長,她是否已順應了孤獨,還是更加孤獨?
雖與雅尼娜同一屋檐,我們面聊並不多。她早出早歸,我晚出晚歸,重疊的時間裡彼此各自忙活。每天傍晚我回到家,她大都一個人蝸居在三樓的工作室裡作藝術創作。我會對天花板說一聲“哈羅,我回來啦。”然後樓上就傳來雅尼娜的應聲“你今天過得怎樣?”我機械地對著空氣回答:“很好,你呢?”她又答:“不錯啊。”然後,聞聲不見影的談話就此結束,我走進自己的房間打理自己的畫了。我平常關著房門,以避免見到雅尼娜沒有生氣的青銅臉,影響我藝術創作的心情。當我倆碰巧同時入廚房吃東西,偶爾的面聊才會發生。此時我總是迫不及待地無話找話,促其開口,因爲談話可以緩和雅尼娜的臉色。“你這襪子顏色甚好!”我沒頭沒腦的話,雅尼娜竟信以爲眞,於是面帶悅色,大談此襪子之來龍去脈,視我爲襪子知音。此後,我不敢輕易地讚美她的東西,想到要和她說話就感到泄氣。有時候我想去廚房,但開門前聼到廚房有響聲,我就故意等一會再出去,以錯開與雅尼娜的相遇。
在第三個月的一個晚上,終於有男士來過夜了。雅尼娜自是心情舒暢,喬裝愛清潔地將地板上散落的衣服拾起疊好。男士款款而來,年齡與她相仿,衣著整潔,但話語不多,聽不出是何來頭。夜裡,我隔牆聳耳傾聽,但其房裡並無動靜。翌日,男士早餐後施禮告別,爾後不復光臨。
“你快樂嗎?”有時我也會心生憐憫,關切地問。雅尼娜總是很肯定,稱滿意生活之現狀。話音剛下,下個話題她又恢復了青銅臉,抱怨幾年前有的人譏稱她為納粹。雅尼娜的言語中常含有一股酸酸的嘲諷意味。在談論瑣事上,她常用“有的人”指代某些個她認識的人,並訓斥其不是。在大話題上,雅尼娜也沿用類似之口吻。我們有時談及藝術,雅尼娜總避而不談自己的作品,但愛強調自己藝術理論經綸滿腹。她譏笑加拿大人文理論之教育太少,孰與德國能比。然談及德國之十六世紀文藝復興,雅尼娜又鄙夷德國之淺薄。我未夠博學,不想貿然丈量雅尼娜知識之寬窄深淺。但其態度武斷,世界觀黑白分明,並無學儒之虛谷通達,此為顯見。對於藝術,只有批判,沒有欣賞。對於社會,永遠懷疑,沒有信念。外表強悍的雅尼娜,總故作強勢指摘別人,實爲遮掩自己內心之空虛、藝術事業之失敗。色厲內荏,自欺欺人,又何來快樂?
但有一回她確實是快樂了。第四個月的一天傍晚,她大紅衣服和搖擺裙子地出現在廚房裡,這是我認識她以來首次她換下暗色的衣服。青銅臉一掃而光,她眉飛色舞地對我說,她當晚要赴一藝術圈之舞會,要我品價其裝扮。武打明星著紅衣套綠裙,何來得體?不過,我佯贊其品味,雅尼娜心花努放。道,去年這天,亦此舞會,亦此猩紅墨綠,變化的是披肩和鞋子。她興致勃發地拿出若幹皮鞋與我參謀。我不禁啞然:數雙皮鞋羅列,皆高裸、綁帶和低跟,與綠長裙格格不入。我實話相告,勸其買高跟鞋。說話間,門外汽車喇叭響,雅尼娜旋風式地奔下樓去,出門前扭頭給我一句多餘的話——“我走了,有人接我來了,”生怕我不知道。
次日,早餐桌上,雅尼娜寡歡。怨昨晚跳舞太少。我吒異。雅尼娜解釋說,因天不作美,舞會人疏,況且鞋不適腳,總之,客觀理由有若幹,使得舞會未能盡興。我半嘲半揄道,待明年此時,你再大紅大紫不遲,何需煩惱?雅尼娜聽罷黯然神傷。可憐的雅尼娜,參與藝術社交證明自己之機會,一年寥寥幾回。每回必成自尊心之重大事件,怎能不患得患失?
和雅尼娜的幾次深談都在聖誕假期前的晚餐桌上。她喜歡靠著牆坐在椅子上,交叉著腿,仰望著廚房昏暗的節能燈。坐定之後,她開始不緊不慢地和我說話,時而露出木納的笑容,時而眼神凝重,時而眼神下垂。她不管做何表情,除手臉之外,身體其餘部位始終保持不動。話到坎子上舒一口氣,談及傷心處,立馬補稱”沒那麼糟“。談話的內容大概如此:她父親已故,母親健在,姐妹有四,皆在德國。有一妹住精神病院,最為掛念。此妹現為癌症晚期,為時不遠。折斷了兩根肋骨達數月之久始被醫生發覺。雅尼娜痛其所痛,眼泛淚花。慨嘆人生離死別之淒惻,未能盡姐妹之恩義守護病榻。我寬慰道,幸而親人皆在,照料有加,爾妹可瞑目而去。雅尼娜長嘆曰,親人皆遺棄此妹,唯吾念之。說畢,長久沈默……
聖誕節後的第三天,雅尼娜終於買了機票,回德國去看望她精神病院裡的癌症妹妹。“再不回去就怕看不到了。”她說。我表示讚許,勸其多呆一段時間。雅尼娜苦言道,薪資低,怕難以為繼,此次飛回去需精打細算。此為雅尼娜的最後一席話,之後我便搬離她家,至今末再聯係。
未完待續… Read the rest
雅尼娜(Janina)是一個從德國來的藝術家,四十五歲,在多倫多定居做藝術,她也是我的室友。
去年九月份,經朋友介紹,我住進了雅尼娜租住的房子。那是市中心的一幢三層樓的城市屋。這房子位於較貧瘠的葡萄牙人社區。一層為另一住戶,分門進出。二層有兩個房間,雅尼娜住間小房,把大房間轉租給我,我們共用廚房廁所。三層是雅尼娜的藝術工作室,她做些紡織類的現代藝術作品,但聽說很少賣得出去。
雅尼娜個子高大硬朗,約有六英尺高。雅尼娜臉部肌肉也頗硬朗,不作聲時是嚴肅, 如一尊青銅鑄成的沈思者塑像。雅尼娜在公園兼職當保安人員,她的身材及臉部表情有明顯的工作優勢。據她自述,公園裡總有一群吸毒之不良少年幹壞事,警察非大事不幹預,每每是她責無旁貸把他們唬住嚇跑。她的腳踏車又大又重,像是用德國的坦克材料做的,可以把壞小孩嚇跑。
雅尼娜大大咧咧,不拘小節。這是第一個月裡我對她的了解。她從不計較我搬弄共用地方的擺設,不介意我的畫掛在她房門附近的牆上。需要她幫忙擔擡重物上樓,她也爽快利落。她說話直截了當,從不含糊。她少用修飾的形容詞,多用直來直往的動詞,請求時少用疑問句,而多用祈使句。譬如,她會對我說:“明天你必需把錢給我。”我每月都準時交房租,但她還是要作多餘的提醒,顯得粗魯。
但我並不在意,知她只是直心直口而已。雅尼娜飲食粗獷,早晨起來端出一大鍋,將小麥類、蔬果類、奶酪類及肉類食物不分青紅皂白同時掉入鍋中,用大勻攪和後端起就吃,吃剩的部分就是晚餐。雅尼娜極少塗脂抹粉,她的衣服盡是耐磨的粗棉布料,式樣怪誕,多純色,調偏暗。有時候,她在額頭上系一白色帶花的繃帶狀綢緞作裝飾,綢緞另一頭長長垂及腰間,既象是街頭抗議示威者,又象中國古代的巾幗英雄。她還把又長又厚襪子套在緊身的褲腿外面,這種衣著習慣異常,我戲稱之為巴伐利亞藍領時尚。有一回,我的Timberland書包拉鍊壞了,找她幫忙縫補。拿回來一看,書包成為一個針線雜亂無章,慘不忍睹的怪物。我心中想,難怪她的藝術買不出去。
漸漸地,我發現雅尼娜的粗獷有過份之處。家裡衛生她少在意,飯後從不洗碗,地髒了視而不見,她甚至會忘記沖廁所。這苦了我這小男人室友:經常洗碗掃地,間或還要掩鼻沖廁。雅尼娜還有特殊習慣:她每天都把食物垃圾置入塑料袋放入冰箱的冷凍室,理由是防止食物垃圾在垃圾桶內變味滋生細菌。因為她每週僅清理一次垃圾桶,所以此舉似有必要。不過,冰箱裡因此充斥著雞骨香蕉皮等垃圾,甚不雅觀。更有甚者,有一回,她將要扔掉的老鼠藥也置入冰箱中,我見之大駭。
雅尼娜不修邊幅之極端事例發生在第二個月的一天清晨。我打開房門,只見清靜的陽光射進了廚房。又是生趣盎然的一天。雅尼娜的房門緊閉,裡面應該仍是一片夢鄉。我正邁出這一天的第一步,廚房裡的電話機突然鈴聲大作。我正準備走過去接,突然間,雅尼娜房內一陣雜亂聲響,房門驟開,斜刺裡一個披頭散發的雅尼娜衝了出來,和我冷不防打了個照面,我們雙方都震住了。事情可能是這樣的,她近來在等一個重要的電話。當她在被窩裡酣睡時,忽聞鈴聲,就魚躍而起奪門而出。如是以往末有我這個室友之前,她慣於不穿衣服行走。我初搬來,她還處於舊習之中。於是就發生了這樣難堪的一幕:她站在她房門口,下身沒著一物;我站在我房門口,瞠目結舌;我們眼光交錯的一瞬間,彼此都不知道如何收場。本來這無需大驚小怪:大家皆成年人,人終有錯漏之時嘛。可是,接下來的事情卻令我大出意外。她並不尖叫,並不馬上落荒而逃。她稍猶豫片刻,即大步流星走去接電話了,仿若無事發生。那光屁股惡惡地晃進我的眼簾,通過大腦再沈入胃部。讓我早餐難咽。事後,雅尼娜也不道歉,我也不好意思開口追究,雅尼娜卻因此得寸進尺。遮羞布一朝褪去,雅尼娜從此無所顧忌,每天晨起皆衣不蔽體,發亂如麻似瘋婦。
從此,我對雅尼娜敬而遠之。
我們住的社區雖窮,倒也整潔,入夜後,社區安寧清靜,無車馬之喧,甚是宜人。雅尼娜煙癮不小,常獨坐門前的小台階上,對著社區街道靜靜地吞飛吐霧,一坐就是半天光景,青銅雕塑的臉紋絲不動。在月光淡淡的夜裡,她端坐著的黑色剪影與周遭混為一體,只有點燃的煙頭的一點紅光晰然可見,還有那四處擴散的白煙,慢慢稀釋入黑夜。我雖刻意避開她,但每每見到這一情景,我又心生同情。門階上坐著,此為休閒;抽煙,亦為休閒。然而,一個中年婦女每夜皆獨自一人如是這般,則不單為休閒,或有戚戚然於心中。她在幽暗處,身體的物理存在被黑夜省略,只剩下思緒,透過煙頭隨著縈繞的煙漫散至夜空。雅尼娜這個硬梆梆之女性,似乎有著綿綿的心緒,煙頭之外她有何內心圖景?
雅尼娜沒有結婚,自二十幾年前離開德國的親人移居加拿大後,就一直單身活著。問其緣由,說:加拿大較德國自由。海淪長於德國鄉下,三鄰四舍皆熟人,多有約束,獨居加拿大,則無人幹預其生活決定,且無家室之累,可靜心專功藝術。聼來似爲有理。廚房的冰箱上有張小照片。照片中一位身材高挑勻稱的女孩,在陽光下笑容可掬,頭發上頑皮地插一花朵。一日,我突然喚醒,原來此即雅尼娜之少時模樣。好好一位德國懷春少女,何時淪至不顧顏面的境地?我大爲不解:當初的她,為何不從大衆合大流,不謀正職嫁大婚,反而爲自由故抛離親人故土,偏偏操起男性職業,當公園保安,又偏居一隅做賣不出去的藝術?這自由使她快樂嗎?
彼時的雅尼娜我知之甚少,雅尼娜極少提及,從我朋友處聼來,僅知雅尼娜畢業於德國漢堡大學哲學係,通曉許多理論,曾有中學教職機會,雅尼娜卻不爲所動,毅然投身藝術;現時的雅尼娜朋友不多,她的生活主題似乎只剩下孤獨抑或是單獨。在英文裡“孤獨”(lonely)和“單獨”(alone)是兩不同含義的單詞,初學者容易混淆。前者指心境,後者指處境,比如單獨的人未必一定會感到孤獨;前者被動,後者卻可以是主動,雅尼娜就是主動選擇了單獨;前者是負面的,後者是中性的,甚至可以是正面的,譬如我覺得單獨的旅行很美。然而,對於寄居他國的人,有時候孤獨和單獨這兩種不同的狀態是相互滲透轉換:單獨久了就成了孤獨,適應了孤獨就變回了單獨。五年來,我總是埋頭讀書作畫,尙未有成效,常在孤獨和單獨中徘徊。寂寞難奈時,我會安撫自己說:我不孤獨,因爲我有藝術相伴;我衹是單獨,單獨是藝術家必經之路;縱使是孤獨,亦可激發創作熱情,助我終成大器。門外抽煙的雅尼娜與我不同,她早過了不惑之年,單獨生活的年月漫長,她是否已順應了孤獨,還是更加孤獨?
雖與雅尼娜同一屋檐,我們面聊並不多。她早出早歸,我晚出晚歸,重疊的時間裡彼此各自忙活。每天傍晚我回到家,她大都一個人蝸居在三樓的工作室裡作藝術創作。我會對天花板說一聲“哈羅,我回來啦。”然後樓上就傳來雅尼娜的應聲“你今天過得怎樣?”我機械地對著空氣回答:“很好,你呢?”她又答:“不錯啊。”然後,聞聲不見影的談話就此結束,我走進自己的房間打理自己的畫了。我平常關著房門,以避免見到雅尼娜沒有生氣的青銅臉,影響我藝術創作的心情。當我倆碰巧同時入廚房吃東西,偶爾的面聊才會發生。此時我總是迫不及待地無話找話,促其開口,因爲談話可以緩和雅尼娜的臉色。“你這襪子顏色甚好!”我沒頭沒腦的話,雅尼娜竟信以爲眞,於是面帶悅色,大談此襪子之來龍去脈,視我爲襪子知音。此後,我不敢輕易地讚美她的東西,想到要和她說話就感到泄氣。有時候我想去廚房,但開門前聼到廚房有響聲,我就故意等一會再出去,以錯開與雅尼娜的相遇。
在第三個月的一個晚上,終於有男士來過夜了。雅尼娜自是心情舒暢,喬裝愛清潔地將地板上散落的衣服拾起疊好。男士款款而來,年齡與她相仿,衣著整潔,但話語不多,聽不出是何來頭。夜裡,我隔牆聳耳傾聽,但其房裡並無動靜。翌日,男士早餐後施禮告別,爾後不復光臨。
“你快樂嗎?”有時我也會心生憐憫,關切地問。雅尼娜總是很肯定,稱滿意生活之現狀。話音剛下,下個話題她又恢復了青銅臉,抱怨幾年前有的人譏稱她為納粹。雅尼娜的言語中常含有一股酸酸的嘲諷意味。在談論瑣事上,她常用“有的人”指代某些個她認識的人,並訓斥其不是。在大話題上,雅尼娜也沿用類似之口吻。我們有時談及藝術,雅尼娜總避而不談自己的作品,但愛強調自己藝術理論經綸滿腹。她譏笑加拿大人文理論之教育太少,孰與德國能比。然談及德國之十六世紀文藝復興,雅尼娜又鄙夷德國之淺薄。我未夠博學,不想貿然丈量雅尼娜知識之寬窄深淺。但其態度武斷,世界觀黑白分明,並無學儒之虛谷通達,此為顯見。對於藝術,只有批判,沒有欣賞。對於社會,永遠懷疑,沒有信念。外表強悍的雅尼娜,總故作強勢指摘別人,實爲遮掩自己內心之空虛、藝術事業之失敗。色厲內荏,自欺欺人,又何來快樂?
但有一回她確實是快樂了。第四個月的一天傍晚,她大紅衣服和搖擺裙子地出現在廚房裡,這是我認識她以來首次她換下暗色的衣服。青銅臉一掃而光,她眉飛色舞地對我說,她當晚要赴一藝術圈之舞會,要我品價其裝扮。武打明星著紅衣套綠裙,何來得體?不過,我佯贊其品味,雅尼娜心花努放。道,去年這天,亦此舞會,亦此猩紅墨綠,變化的是披肩和鞋子。她興致勃發地拿出若幹皮鞋與我參謀。我不禁啞然:數雙皮鞋羅列,皆高裸、綁帶和低跟,與綠長裙格格不入。我實話相告,勸其買高跟鞋。說話間,門外汽車喇叭響,雅尼娜旋風式地奔下樓去,出門前扭頭給我一句多餘的話——“我走了,有人接我來了,”生怕我不知道。
次日,早餐桌上,雅尼娜寡歡。怨昨晚跳舞太少。我吒異。雅尼娜解釋說,因天不作美,舞會人疏,況且鞋不適腳,總之,客觀理由有若幹,使得舞會未能盡興。我半嘲半揄道,待明年此時,你再大紅大紫不遲,何需煩惱?雅尼娜聽罷黯然神傷。可憐的雅尼娜,參與藝術社交證明自己之機會,一年寥寥幾回。每回必成自尊心之重大事件,怎能不患得患失?
和雅尼娜的幾次深談都在聖誕假期前的晚餐桌上。她喜歡靠著牆坐在椅子上,交叉著腿,仰望著廚房昏暗的節能燈。坐定之後,她開始不緊不慢地和我說話,時而露出木納的笑容,時而眼神凝重,時而眼神下垂。她不管做何表情,除手臉之外,身體其餘部位始終保持不動。話到坎子上舒一口氣,談及傷心處,立馬補稱”沒那麼糟“。談話的內容大概如此:她父親已故,母親健在,姐妹有四,皆在德國。有一妹住精神病院,最為掛念。此妹現為癌症晚期,為時不遠。折斷了兩根肋骨達數月之久始被醫生發覺。雅尼娜痛其所痛,眼泛淚花。慨嘆人生離死別之淒惻,未能盡姐妹之恩義守護病榻。我寬慰道,幸而親人皆在,照料有加,爾妹可瞑目而去。雅尼娜長嘆曰,親人皆遺棄此妹,唯吾念之。說畢,長久沈默……
聖誕節後的第三天,雅尼娜終於買了機票,回德國去看望她精神病院裡的癌症妹妹。“再不回去就怕看不到了。”她說。我表示讚許,勸其多呆一段時間。雅尼娜苦言道,薪資低,怕難以為繼,此次飛回去需精打細算。此為雅尼娜的最後一席話,之後我便搬離她家,至今末再聯係。
未完待續… 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