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有別,這句話包含有好幾層意思。其中的一層是:男女的生理基因是不一樣的。從生理解構上看,這個命題當然是正確的。但是,大腦的結構是否也存在基因的差別呢?看看以下這些常用的說法:男生有更好的數學理工科頭腦,女生比較適合文學詩歌;男人天生是領導者,女人天生是呵護者;男人創造了社會文明,女人孕育延續這些文明。這些流行的說法是建立在一個前提上面的,這個前提就是:男人和女人的大腦神經結構是不一樣的。有科學家通過MRI掃描技術證明了這種差別的存在。然而,站出來反對這種科學論證的大有人在,費恩(Cordelia Fine)就是其中一位,她的新書就是反駁證明男女有別的科學論證。
Oxytocin是科學家發現的大腦皮層裏面的一種荷爾蒙。它分泌的多少會影響人的行爲。Oxytocin 可以理解成爲是一種母性的荷爾蒙,在婦女懷孕及産後,Oxytocin的分泌特別多,這解釋了爲什麽産婦都顯得特別有愛心,這是內分泌的結果。簡單地說,Oxytocin少的人,同情心就很弱。而科學家通過對男女進行取樣分析,發現女性普遍的Oxytocin 比較男性高(女性即使是不懷孕的時候也比男性高)。由此從基因學上證明了女性是呵護者的 社會角色是天生的。
對于這些科學如何反駁呢?這不是很確鑿嗎?但作者並不以爲然,她認爲對于Oxytocin的研究還處于不成熟的階段。實際上,我們對于Oxytocin了解甚少,它的作用究竟有多大?還有其他的複雜因素都會影響人的行爲,很難以一種荷爾蒙來斷定女性整體的基因行爲習慣。
男女大腦有別,這種理解是很根深蒂固的。根據作者的看法,這種看法最早來自于英國維多利亞時期。1797年, 一位英國的神教徒吉斯伯恩(Thomas Gisborne)寫了一本當時的暢銷書,叫《對女性的義務的探究》(An Enquiry into the Duties of the Female Sex). 書中就談到了男女的大腦是兩種不同的結構。以Cordelia Fine的觀點,這種不同是沒有說服力的根據的。… Read the rest
男女有別,這句話包含有好幾層意思。其中的一層是:男女的生理基因是不一樣的。從生理解構上看,這個命題當然是正確的。但是,大腦的結構是否也存在基因的差別呢?看看以下這些常用的說法:男生有更好的數學理工科頭腦,女生比較適合文學詩歌;男人天生是領導者,女人天生是呵護者;男人創造了社會文明,女人孕育延續這些文明。這些流行的說法是建立在一個前提上面的,這個前提就是:男人和女人的大腦神經結構是不一樣的。有科學家通過MRI掃描技術證明了這種差別的存在。然而,站出來反對這種科學論證的大有人在,費恩(Cordelia Fine)就是其中一位,她的新書就是反駁證明男女有別的科學論證。
Oxytocin是科學家發現的大腦皮層裏面的一種荷爾蒙。它分泌的多少會影響人的行爲。Oxytocin 可以理解成爲是一種母性的荷爾蒙,在婦女懷孕及産後,Oxytocin的分泌特別多,這解釋了爲什麽産婦都顯得特別有愛心,這是內分泌的結果。簡單地說,Oxytocin少的人,同情心就很弱。而科學家通過對男女進行取樣分析,發現女性普遍的Oxytocin 比較男性高(女性即使是不懷孕的時候也比男性高)。由此從基因學上證明了女性是呵護者的 社會角色是天生的。
對于這些科學如何反駁呢?這不是很確鑿嗎?但作者並不以爲然,她認爲對于Oxytocin的研究還處于不成熟的階段。實際上,我們對于Oxytocin了解甚少,它的作用究竟有多大?還有其他的複雜因素都會影響人的行爲,很難以一種荷爾蒙來斷定女性整體的基因行爲習慣。
男女大腦有別,這種理解是很根深蒂固的。根據作者的看法,這種看法最早來自于英國維多利亞時期。1797年, 一位英國的神教徒吉斯伯恩(Thomas Gisborne)寫了一本當時的暢銷書,叫《對女性的義務的探究》(An Enquiry into the Duties of the Female Sex). 書中就談到了男女的大腦是兩種不同的結構。以Cordelia Fine的觀點,這種不同是沒有說服力的根據的。… Read the rest
阿裏士多德曾經說過,「我們的慣常動作決定了我們是誰……傑出成就,並不是刻意使然,而是習慣使然。」習慣的力量是不能小看的。這本書讓讀者了解什麽是習慣,並提出我們如何主宰習慣,而不是讓習慣主宰我們。
首先,習慣是什麽?習慣的行爲不需要做出判斷的,習慣不需要思考的,習慣就是最自然地的動作。有科學用腦掃描等科學方法對習慣行爲進行研究。他們發現人們在進行習慣行爲時候,其腦部活躍的區域,是人類最原始的腦部區域。人類進化的過程中,腦部有過質的變化,現代人的腦部是分成幾個區域,不同的區域掌管不同的功能,這些功能也有高低之分,如人類的辯證思考,都是集中在前腦,前額的位置。這也就是說,習慣的行爲幾乎是一種本能了。
習慣是如何形成的呢?舉個例子。比如說,你剛學會開車。初幾次把車倒出車棚,你都需要全神貫注。一段時間後,你不費吹灰之力就把車開出去了。這就是因爲倒車這個動作,已經從有意識的思考,變成了無意識的習慣了。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一邊倒車,一邊騰出腦子去思考別的事情了。習慣的行爲,爲我們省了許多事情。要是每天每件小事都要進行大腦的思考,那我們就會很累,也不可能同時做幾件事情了。從這一點上講,習慣是非常必需的。
習慣有好有壞。有的人認爲壞的習慣一旦形成,就非常難改過來了。其實不然。首先,讓我們看看習慣由什麽組成的。習慣是由促發物(CUE)、慣常動作(ROUTINE)和回報物(REWARD)組成。舉個例子:我(作者)每天下午三點多,我就要到工作間的休息室吃甜點。這是我的習慣,如果我不吃,那我就覺得很不舒服,無法繼續剩下的工作。在這裏,促發物是時間:當我的手表跳到三點多的時候,我的習慣行爲就被促發了,馬上就想到了吃甜點。慣常動作當然是吃甜點了。而回報物是什麽?是那甜甜的東西嗎?其實並不是。對于回報物,我們往往並不知道。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曆,對于自己的某些習慣感到不解,因爲這些習慣是很不合理的,但卻成爲了習慣。回報物是需要認真的觀察才能找到的。回到吃甜點的例子,作者認爲,其實他的回報物並不是甜點本身,而是在吃甜點時能夠和朋友同事聊聊天,放松一下神經,這才是真正的回報物。
了解了習慣的組成,就有可能改掉一些壞習慣了。吃甜點有客健康,是個不好的習慣,要改掉。怎麽改?摒閉促發物行嗎?不行,每天三點鍾,是無法回避的。改掉習慣的關鍵在于回報物。當我找出了回報物是和同事聊天後,那麽,慣常動作就可以改變了。我就做出以下的行爲:每天下午三點,我照樣停下我的工作去了休息室,但現在我不吃甜點了,我只做一件事情:與同事聊天,但就是不吃甜點。不久,我吃甜點的習慣就改掉了。因爲,我去掉了慣常動作,但仍然得到回報物。
北美有個戒煙的組織叫AA,是最出有效的戒煙組織。他們的做法,在道理上和上面提到的吃甜點的例子是一樣的。不少人吸煙,其真正的回報物是無所事事地和人瞎聊上幾分鍾,AA于是提供了各位煙民聚成一個小組一起瞎聊的機會,但許不吸煙。這樣,上瘾者可以得到和人們聊天的放松的機會,自然就不會對吸煙有很強的欲求了。
作者是紐約時報商業版的記者,對于神經科學頗有了解。該書的另一個最重要的觀點,就是:我們的許多行爲,我們以爲是經過考慮後的決定,其實並不是,其實這些行爲只是一種習慣,未經大腦的習慣。把握我們的習慣,就能改變了我們的人生。
書名:The Power of Habit
副标题: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
作者:
Charles Duhigg
出版社: Random House
出版年: 2012-2-28
页数: 400
定价: GBP 17.88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1400069286
…
Read the rest
阿裏士多德曾經說過,「我們的慣常動作決定了我們是誰……傑出成就,並不是刻意使然,而是習慣使然。」習慣的力量是不能小看的。這本書讓讀者了解什麽是習慣,並提出我們如何主宰習慣,而不是讓習慣主宰我們。
首先,習慣是什麽?習慣的行爲不需要做出判斷的,習慣不需要思考的,習慣就是最自然地的動作。有科學用腦掃描等科學方法對習慣行爲進行研究。他們發現人們在進行習慣行爲時候,其腦部活躍的區域,是人類最原始的腦部區域。人類進化的過程中,腦部有過質的變化,現代人的腦部是分成幾個區域,不同的區域掌管不同的功能,這些功能也有高低之分,如人類的辯證思考,都是集中在前腦,前額的位置。這也就是說,習慣的行爲幾乎是一種本能了。
習慣是如何形成的呢?舉個例子。比如說,你剛學會開車。初幾次把車倒出車棚,你都需要全神貫注。一段時間後,你不費吹灰之力就把車開出去了。這就是因爲倒車這個動作,已經從有意識的思考,變成了無意識的習慣了。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一邊倒車,一邊騰出腦子去思考別的事情了。習慣的行爲,爲我們省了許多事情。要是每天每件小事都要進行大腦的思考,那我們就會很累,也不可能同時做幾件事情了。從這一點上講,習慣是非常必需的。
習慣有好有壞。有的人認爲壞的習慣一旦形成,就非常難改過來了。其實不然。首先,讓我們看看習慣由什麽組成的。習慣是由促發物(CUE)、慣常動作(ROUTINE)和回報物(REWARD)組成。舉個例子:我(作者)每天下午三點多,我就要到工作間的休息室吃甜點。這是我的習慣,如果我不吃,那我就覺得很不舒服,無法繼續剩下的工作。在這裏,促發物是時間:當我的手表跳到三點多的時候,我的習慣行爲就被促發了,馬上就想到了吃甜點。慣常動作當然是吃甜點了。而回報物是什麽?是那甜甜的東西嗎?其實並不是。對于回報物,我們往往並不知道。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曆,對于自己的某些習慣感到不解,因爲這些習慣是很不合理的,但卻成爲了習慣。回報物是需要認真的觀察才能找到的。回到吃甜點的例子,作者認爲,其實他的回報物並不是甜點本身,而是在吃甜點時能夠和朋友同事聊聊天,放松一下神經,這才是真正的回報物。
了解了習慣的組成,就有可能改掉一些壞習慣了。吃甜點有客健康,是個不好的習慣,要改掉。怎麽改?摒閉促發物行嗎?不行,每天三點鍾,是無法回避的。改掉習慣的關鍵在于回報物。當我找出了回報物是和同事聊天後,那麽,慣常動作就可以改變了。我就做出以下的行爲:每天下午三點,我照樣停下我的工作去了休息室,但現在我不吃甜點了,我只做一件事情:與同事聊天,但就是不吃甜點。不久,我吃甜點的習慣就改掉了。因爲,我去掉了慣常動作,但仍然得到回報物。
北美有個戒煙的組織叫AA,是最出有效的戒煙組織。他們的做法,在道理上和上面提到的吃甜點的例子是一樣的。不少人吸煙,其真正的回報物是無所事事地和人瞎聊上幾分鍾,AA于是提供了各位煙民聚成一個小組一起瞎聊的機會,但許不吸煙。這樣,上瘾者可以得到和人們聊天的放松的機會,自然就不會對吸煙有很強的欲求了。
作者是紐約時報商業版的記者,對于神經科學頗有了解。該書的另一個最重要的觀點,就是:我們的許多行爲,我們以爲是經過考慮後的決定,其實並不是,其實這些行爲只是一種習慣,未經大腦的習慣。把握我們的習慣,就能改變了我們的人生。
書名:The Power of Habit
副标题: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
作者:
Charles Duhigg
出版社: Random House
出版年: 2012-2-28
页数: 400
定价: GBP 17.88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1400069286
…
Read the rest
《非自然的選擇》(Unnatural Selection)這本書關注亞洲的重男輕女問題。首先,作者維斯騰戴希(Mara Hvistendahi)列舉了數據,因爲近十幾年的人爲的擇性生育,亞洲總共減少了1.6億的女性人口。這一問題除了中國之外,在南亞國家、東歐國家、中亞國家(如阿賽拜疆)問題同樣很嚴重。在東歐國家,重男輕女主要發生在中産階級家庭,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他們只要男孩,不要女孩。在印度,如果家裏有男孩,那麽這個家庭的社會地位就相應提高了。對于一個母親,如果她們能夠生男孩,那麽她在姐妹圈裏就得到更多的尊重。
這種重男輕女是有由來的。在人滿爲患的南亞國家,出于對人口的控制,在六十年代,采取了一種的國家政策,就是鼓勵生男嬰,少生女嬰。這裏的邏輯是:因爲只有婦女才能生育,婦女減少了,人口就減少了。但是,後來這些南亞國家才明白,實際上,流産要比擇性生育更能效地控制人口。
男女比例生調有什麽樣的社會問題呢?首先是社會犯罪律升高。因爲社會上太多的睾丸素和男性荷爾蒙了。再者,販賣女孩的社會現象大增。這在中國就很常見,做父母的爲了得到媳婦,不惜到外地買個女孩來,像雲南等落後地區,經常女孩被賣到外地。其次,女性受侵犯的可能性增加,因爲男性太多,對女性的性需求大,于是更多的女性被迫充當妓女。另外,重男輕女還會造成人口的不正常增加,這是因爲女嬰的父母,不斷地生,直到得到男嬰爲止。
在亞洲,韓國是唯一個亞洲國家中男女比例最平均的國家。
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呢?印度已經立法禁止使用超聲波技術來檢驗胎兒的性別。通用電器生産的便攜式超聲波儀,在亞洲擁很大的市場,曾經大受歡迎,因爲孕婦可以在家裏輕松地自我檢查。現在,在印度這種産品已被禁止。
作爲一個西方女性,爲什麽要寫這本書,關注亞洲的社會問題呢?這位作者認爲,她也是女性,所以很關注女性的生存狀況。雖然她不在亞洲長大,但是看到女性不斷地減少,她感到不安。她曾在中國生活過較長的時間,她列舉了一些切身的感受說,在她到過上海、杭州的幾所幼兒園裏,滿眼望去,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是男孩。男女比例失調是非常明顯,而這些問題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Read the rest
《非自然的選擇》(Unnatural Selection)這本書關注亞洲的重男輕女問題。首先,作者維斯騰戴希(Mara Hvistendahi)列舉了數據,因爲近十幾年的人爲的擇性生育,亞洲總共減少了1.6億的女性人口。這一問題除了中國之外,在南亞國家、東歐國家、中亞國家(如阿賽拜疆)問題同樣很嚴重。在東歐國家,重男輕女主要發生在中産階級家庭,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他們只要男孩,不要女孩。在印度,如果家裏有男孩,那麽這個家庭的社會地位就相應提高了。對于一個母親,如果她們能夠生男孩,那麽她在姐妹圈裏就得到更多的尊重。
這種重男輕女是有由來的。在人滿爲患的南亞國家,出于對人口的控制,在六十年代,采取了一種的國家政策,就是鼓勵生男嬰,少生女嬰。這裏的邏輯是:因爲只有婦女才能生育,婦女減少了,人口就減少了。但是,後來這些南亞國家才明白,實際上,流産要比擇性生育更能效地控制人口。
男女比例生調有什麽樣的社會問題呢?首先是社會犯罪律升高。因爲社會上太多的睾丸素和男性荷爾蒙了。再者,販賣女孩的社會現象大增。這在中國就很常見,做父母的爲了得到媳婦,不惜到外地買個女孩來,像雲南等落後地區,經常女孩被賣到外地。其次,女性受侵犯的可能性增加,因爲男性太多,對女性的性需求大,于是更多的女性被迫充當妓女。另外,重男輕女還會造成人口的不正常增加,這是因爲女嬰的父母,不斷地生,直到得到男嬰爲止。
在亞洲,韓國是唯一個亞洲國家中男女比例最平均的國家。
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呢?印度已經立法禁止使用超聲波技術來檢驗胎兒的性別。通用電器生産的便攜式超聲波儀,在亞洲擁很大的市場,曾經大受歡迎,因爲孕婦可以在家裏輕松地自我檢查。現在,在印度這種産品已被禁止。
作爲一個西方女性,爲什麽要寫這本書,關注亞洲的社會問題呢?這位作者認爲,她也是女性,所以很關注女性的生存狀況。雖然她不在亞洲長大,但是看到女性不斷地減少,她感到不安。她曾在中國生活過較長的時間,她列舉了一些切身的感受說,在她到過上海、杭州的幾所幼兒園裏,滿眼望去,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是男孩。男女比例失調是非常明顯,而這些問題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Read the rest
在傳統的藝術史範疇裏,藝術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在康德叔本華的哲學裏,藝術是至高無上的精神境界。在今天,西方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對藝術進行了自我否定,但藝術的光環依然四射,藝術仍然是高層次的文化現象。然而,美國一名哲學家達頓(Denis Dutton)卻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觀點。他寫了一部書《藝術本能》,從達爾文的生物自然法則來解釋藝術現象。讀完他這本書,感覺就是:藝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而是由我們體內的原始的基因使然,藝術僅僅是一種生理現象的外延。
達頓探討的主要命題是藝術美是怎麽來的。這個問題通常都是哲學及美學的領域,達頓卻從達爾文的學說去尋找答案。這裏所說的藝術,並不是廣義的藝術,而專指美的藝術,觀念藝術先鋒藝術是不在討論之列的。我們都知道,每件藝術品都有特定的曆史文化背景,但其中的藝術美卻是世界性,沒有文化界限的。達頓舉例說,一幅優美的風景畫,近有樹木花草,遠有碧海山黛,上有藍天雲彩,還有一條曲折小徑由近及遠,消失在遠方。這樣的畫,即使是那些一輩子沒親眼見過實景的人,也都會覺得美。也就是說,有些美的因素,是跨文化的,沒有邊界的。其他的例子是數不勝數的:如貝多芬的曲子、莎士比亞的文學、美國的爵士樂,都是全球性的。假如藝術真的是純粹的文化現象(文化現象是有邊界的),真的需要文化熏陶,那如何解釋這種世界性共通的審美特性呢?
所以,達頓開始論說達爾文的理論。達爾文的《進化論》(Evolution 或譯《演化論》)是包括兩方面的機制:一方面是衆所周知的“物競天擇”(national selection),生物只有適應其環境,才能夠繁衍生息。長頸鹿的脖子、變色龍的皮膚就是例子。另一方面是“異性選擇”(sexual selection)。異性選擇最典型的例子,是開屏的孔雀。這孔雀屏是很不實用的玩意,拖著這擋風的尾巴,很容易被獵物吃掉,所以是不適應環境的,是反“物競天擇”原則的。但爲什麽要這樣的尾巴呢?因爲異性選擇,因爲美,可以吸引異性。愛美之心,何止人皆有之,動物亦然。原因如在?美可以引起感官的刺激,尤其是可以不經直接的接觸而引起感官的刺激,可以促進異性相吸,有利于物種的繁殖。
從達頓的觀點推論出來,藝術美與孔雀屏其實差不多是一回事。一件藝術品能引起我們美的感歎,一般具有以下的幾個特點:第一是珍貴的材料,如金、銀、絲、大理石。如中國蜀文明由金鉑做成的“太陽神鳥”,如古希臘由大理石砌成的雅典衛城建築群,中國用絲綢作畫布的宮廷畫,都是美不勝收的藝術品。其藝術美與其材質不無關系。這些材料,彰顯藝術的創作者或所有者擁有社會資源。第二,藝術之美需要是人工制成。人手做出來的東西,會更有趣,更有自然的美感。中國古典美學理論中,多有提到“巧”字,即心靈手巧。我們鑒賞藝術時,往往會說:“哇,他把每一根頭發都畫出來了”;或者說,“哇,他彈鋼琴一個音也沒彈錯”。(現代社會也一樣,手工做的産品才更美更高檔次。)在達爾文的理論系統裏,透過這些巧手的藝術品,顯示了這個制作者擁有更好的腦手協調能力,意味著有更佳的生存能力。第三,藝術美必需是無實用價值的,必需是浪費資源的。比如說鑽石,無非是塊石頭,一無用處。這種資源的浪費,表明了所有者擁有許多的資源,無所謂。所有這些特點,在本質上與孔雀的尾巴是一樣的,那無用的羽毛越多,顔色越鮮豔,越是一種資源的彰顯,于是越吸引雌孔雀。
爲了更進一步用達爾文進化論來解釋藝術美,達頓在書裏還舉了一個很具說服力的考古人類學的例子。我們普遍知道的最早的人類藝術是山洞畫,如在現法國的Lascaux的山洞畫,約一萬五千年前。但有的考古學家認爲,在十萬年前就有了用動物骨做成的項鏈。而有趣的是,考古學家還發掘出更早的石器時代的一種石斧。這石斧的器型很特別,經研究後發現其並不是用來切割獵物的,它很可能是原始人的藝術作品,目的在于顯示自已的心靈手巧,炫耀自己能夠作出精致的石器,顯示了他有更多的資源(如多余的時間)。這內裏的生物邏輯,與現在的藝術美是沒有兩樣的。
達頓的結論就是,我們的藝術品味,歸根結底是來自于達爾文的異性選擇。按照他的結論來看待藝術,藝術美並沒有那麽神秘和崇高。他說,“現在是時候用一種新的眼光來看待藝術美了”。可以想像,他這種提法肯定會遭到許多人否定。所以,他在美國TED的演講的最後,淡化了他比較極端的提法,而承認文化對于藝術的作用。他說:藝術是同時由人的本能和後天的社會文化所左右的,文化當然會影響我們發現藝術美的角度。
達頓于1944年在美國出生,八十年代以後在新西蘭(University of Canterbury)任教授,直到2010年去世。… Read the rest
在傳統的藝術史範疇裏,藝術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在康德叔本華的哲學裏,藝術是至高無上的精神境界。在今天,西方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對藝術進行了自我否定,但藝術的光環依然四射,藝術仍然是高層次的文化現象。然而,美國一名哲學家達頓(Denis Dutton)卻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觀點。他寫了一部書《藝術本能》,從達爾文的生物自然法則來解釋藝術現象。讀完他這本書,感覺就是:藝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而是由我們體內的原始的基因使然,藝術僅僅是一種生理現象的外延。
達頓探討的主要命題是藝術美是怎麽來的。這個問題通常都是哲學及美學的領域,達頓卻從達爾文的學說去尋找答案。這裏所說的藝術,並不是廣義的藝術,而專指美的藝術,觀念藝術先鋒藝術是不在討論之列的。我們都知道,每件藝術品都有特定的曆史文化背景,但其中的藝術美卻是世界性,沒有文化界限的。達頓舉例說,一幅優美的風景畫,近有樹木花草,遠有碧海山黛,上有藍天雲彩,還有一條曲折小徑由近及遠,消失在遠方。這樣的畫,即使是那些一輩子沒親眼見過實景的人,也都會覺得美。也就是說,有些美的因素,是跨文化的,沒有邊界的。其他的例子是數不勝數的:如貝多芬的曲子、莎士比亞的文學、美國的爵士樂,都是全球性的。假如藝術真的是純粹的文化現象(文化現象是有邊界的),真的需要文化熏陶,那如何解釋這種世界性共通的審美特性呢?
所以,達頓開始論說達爾文的理論。達爾文的《進化論》(Evolution 或譯《演化論》)是包括兩方面的機制:一方面是衆所周知的“物競天擇”(national selection),生物只有適應其環境,才能夠繁衍生息。長頸鹿的脖子、變色龍的皮膚就是例子。另一方面是“異性選擇”(sexual selection)。異性選擇最典型的例子,是開屏的孔雀。這孔雀屏是很不實用的玩意,拖著這擋風的尾巴,很容易被獵物吃掉,所以是不適應環境的,是反“物競天擇”原則的。但爲什麽要這樣的尾巴呢?因爲異性選擇,因爲美,可以吸引異性。愛美之心,何止人皆有之,動物亦然。原因如在?美可以引起感官的刺激,尤其是可以不經直接的接觸而引起感官的刺激,可以促進異性相吸,有利于物種的繁殖。
從達頓的觀點推論出來,藝術美與孔雀屏其實差不多是一回事。一件藝術品能引起我們美的感歎,一般具有以下的幾個特點:第一是珍貴的材料,如金、銀、絲、大理石。如中國蜀文明由金鉑做成的“太陽神鳥”,如古希臘由大理石砌成的雅典衛城建築群,中國用絲綢作畫布的宮廷畫,都是美不勝收的藝術品。其藝術美與其材質不無關系。這些材料,彰顯藝術的創作者或所有者擁有社會資源。第二,藝術之美需要是人工制成。人手做出來的東西,會更有趣,更有自然的美感。中國古典美學理論中,多有提到“巧”字,即心靈手巧。我們鑒賞藝術時,往往會說:“哇,他把每一根頭發都畫出來了”;或者說,“哇,他彈鋼琴一個音也沒彈錯”。(現代社會也一樣,手工做的産品才更美更高檔次。)在達爾文的理論系統裏,透過這些巧手的藝術品,顯示了這個制作者擁有更好的腦手協調能力,意味著有更佳的生存能力。第三,藝術美必需是無實用價值的,必需是浪費資源的。比如說鑽石,無非是塊石頭,一無用處。這種資源的浪費,表明了所有者擁有許多的資源,無所謂。所有這些特點,在本質上與孔雀的尾巴是一樣的,那無用的羽毛越多,顔色越鮮豔,越是一種資源的彰顯,于是越吸引雌孔雀。
爲了更進一步用達爾文進化論來解釋藝術美,達頓在書裏還舉了一個很具說服力的考古人類學的例子。我們普遍知道的最早的人類藝術是山洞畫,如在現法國的Lascaux的山洞畫,約一萬五千年前。但有的考古學家認爲,在十萬年前就有了用動物骨做成的項鏈。而有趣的是,考古學家還發掘出更早的石器時代的一種石斧。這石斧的器型很特別,經研究後發現其並不是用來切割獵物的,它很可能是原始人的藝術作品,目的在于顯示自已的心靈手巧,炫耀自己能夠作出精致的石器,顯示了他有更多的資源(如多余的時間)。這內裏的生物邏輯,與現在的藝術美是沒有兩樣的。
達頓的結論就是,我們的藝術品味,歸根結底是來自于達爾文的異性選擇。按照他的結論來看待藝術,藝術美並沒有那麽神秘和崇高。他說,“現在是時候用一種新的眼光來看待藝術美了”。可以想像,他這種提法肯定會遭到許多人否定。所以,他在美國TED的演講的最後,淡化了他比較極端的提法,而承認文化對于藝術的作用。他說:藝術是同時由人的本能和後天的社會文化所左右的,文化當然會影響我們發現藝術美的角度。
達頓于1944年在美國出生,八十年代以後在新西蘭(University of Canterbury)任教授,直到2010年去世。… Read the rest